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潮声月影谁与归章节目录 > 三百五十三、漫天飞蝗动地来

三百五十三、漫天飞蝗动地来(2/2)

潮声月影谁与归作者:江风语火 2020-03-29 16:19
  “旱极而蝗”,而趁着干旱,反而肆意孽生的遍地蝗虫,也让旱灾的灾情,更加严重,更具有破坏性和毁灭性。

    清朝有史籍记载,咸丰六年春,鲁北蝗,各地蝻生,春麦无收。

    嗯,等到齐鲁大地被啃成一片白地的时候,殃及大半个中国的蝗虫大迁徙,便乌泱泱地开始了。

    本就十分干旱的皖北、苏北,飞蝗蔽天而来,连亘数十里,落地厚尺许。蝗虫组成了百余里宽,百余里纵深的庞大战斗群,正在一路向南疯狂前进。天空中无边无际,一片蝗虫飞过的沙沙声;所过禾稼尽空,草木皆空。

    从一些触目惊心的我大清蝗灾真实记录里,我们可以看出,咸丰六年之后的那几年,一年四季,除了寒冷冬季没有蝗灾,其他三季都有。嗯,蝗虫基本是三个月一代,快点的一个多月就是一代;而且,每一代,数量都是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

    所有描述蝗灾的记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蝗虫“蔽天”;遮天蔽日的啊,可以想见,当时蝗虫数量会是多么庞大;恐怕简直如世界末日一般;黑云压城城欲摧,人都不能出门了;蝗虫落到那,沟壑尽平;蝗虫吃到哪,禾苗、庄稼、菜蔬、林木,几乎一扫而光。

    三光政策,先是蝗虫这么干的;很多年后,才有的“蝗”军。

    能吃的都被蝗虫吃了,那人吃什么?没什么吃的了,必是饿殍遍野。

    要么饿死,要么逃荒;可是,蝗虫飞得比人还快,就是逃荒,又能逃向何方呢?那里才是蝗虫祸害不到的地方?

    就是有这个地方,逃荒之路这么漫长,这一路上,拿什么填饱自己的肚子,支撑自己,走到长路尽头的前方呢?

    咸丰六年的蝗灾,让所有人都麻爪了;连一向非常有定力,做事游刃有余、从容不迫的老大哥方子詹,都是着急忙慌地坐立不安。

    嗯,就是沪上城里,连街道边绿化树上,都落满飞蝗了;让人看了,都觉得牙根发麻,胃里反酸!

    几个人聚到杨孟晗办公室,都是满脸愁容;这事,还真没太好的办法;就是发动人力捕蝗,看着都像是无济于事,杯水车薪。

    袁翔甫:幼鸣果然有先见之明,好彩储备了这么多粮食;不然,这蝗灾铺天盖地而来,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看着也太吓人了,从来没见过,这个阵仗啊。

    方子詹一叹气:都不用想,两江的秋粮,基本是彻底毁了;就是浙江,恐怕可能收成也是连去年的一半都不到吧。

    何卓人:根据各处来的消息,浙北、赣北,都遭了蝗灾。嗯,整个湖北,也是飞蝗漫天;看来,这“半仙之体”的洪大教主,法力也很一般嘛,比法海老和尚,也强不到哪里去呀?湖北蝗灾,比之两江,一点不轻呐!

    杨孟晗:我是觉得奇怪,按推断,这蝗灾的源头,就是黄河泛滥后的黄泛区淤沙地;而且,这个道理,好多人都知道呀;各朝各代的典籍,相应记载也很多呀;为什么山东灭蝗,行动就这般迟缓,这么慢腾腾的呢?还让它们有机会飞出来,四处祸害人呢?

    方子詹摇摇头:自董仲舒“天人感应”之说,大行其道以后;由儒生们领头起哄,都认为发生蝗灾,是上天对人类惩罚,是上位者德政不修;要想免除惩罚,一是上位者要自我反省,第二就是要建造蝗神庙,不时加以祭祀祷告,祈祷上天原谅上位者的过错。

    嗯,这帮儒生,任何自然灾害,在他们嘴里,都是“人祸”;嗯,救灾先放一边,咱们先找当家的宰相,或者皇帝老倌儿的毛病先!

    嗯,你的,思想大大地坏了,良心大大地坏了,自我修养要抓紧了呐。

    嗯,这宰相,你就别干了,德行不够嘛;你不看看,老天爷都不答应了汕!

    嗯,万岁爷,你也下个罪己诏吧;不然的话,这弥天灾祸,恐怕就是永远消不下去啊;嗯哼,可不是我吓你啊,是真事啊!嗯,要虚心纳谏啊,不能死犟死犟的呀,听人劝吃饱饭呐!

    于是乎,就没人去忙乎什么劳什子捕蝗、杀蝗、防蝗了。先搞搞内部权力斗争,等我辈正义书生,大获全胜,连皇帝老儿都蔫了;满朝上下,全是一片正气浩然的君子,当家做主话事了。自然,这世界,又是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了。

    然后呐,嗨,赶紧,开建蝗神庙啊!嗯,越多越好!嗯,再多磕两头!

    杨孟晗摸摸鼻子:唔,好像也有这么一个故事吧;说唐太宗李世民,他曾经带头吞蝗食蝗;不是说,从而改变了人们传统观念中,什么蝗虫是受蝗神庇佑是神灵,不可杀更不可食的愚昧思想嘛。《贞观政要》有记载呀,贞观二年(628年)六月,京畿旱蝗时,唐太宗在皇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对于这样的明白人,我们岂能不点个赞呢。

    袁翔甫:是呐,除此之外,唐太宗还采纳宰相姚崇的建议,利用蝗虫的趋光习性,于“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并派遣御史,分道各处,组织灭蝗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却以“蝗是天灾,自宜修德……”为由,拒绝御史执行任务。姚崇大怒,快马牒报若水,如若听任蝗虫食苗,导致百姓饥饿,你这个刺史就别干了。若水这才被动投入捕蝗,“获蝗一十四万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胜纪”。

    方子詹:唐太宗那是千古一帝,你能指望,后来有几个皇帝,能赶得上他。而且,几千年下来,儒家越发强大,“天人感应”说,那是两千年都不动摇的,根深蒂固的。对于危害如此之深的蝗灾,政府和百姓就没有什么有效措施,予以防治吗?有,莫须有啊

    这个时代,人皆信万物有灵。再加上儒家的“天人感应”,碰到天灾,先找人的毛病;在各地当官的儒生,更是相信这是老天在惩罚“不修德政”的上位者,直着脖子等皇帝老倌儿下罪己诏,等宰相下台,以息老天爷的雷霆之怒。在乡间愚夫愚妇中,也到处流传着一个可怕的说法,蝗为神虫,扑蝗灭蝻,必遭天之报应。老百姓更愿意在皇城庙里,磕头烧香,希望蝗神爷爷口下留情,放小民一马。

    所以,各地灭蝗、治蝗方面,真得别太抱期望;多数情况,还是靠天收,就这么干熬着。

    办法不是没有,也偶尔局部有人这么做了;唉

    杨孟晗:今年,看来真的不那么好过啊,比那一年都难过啊;嗯,日子难过年年过,太阳还是照常升起。嗯,我们总要想办法,不能就这么,干看着吧?看来,这黄河河堤,不管朝庭什么态度;我们咬着牙,也得必须把它修起来了。不然,源于山东黄泛区的蝗灾,永远会没完没了;周边数省,也是永无宁日。嗯,山东今年,夏秋两季,几乎都是绝收;现在,还没有全面的各处消息汇总;不过,按估计,直隶、河南,他们也是首当其冲的,情况不会好到那里去的。嗯,卓人,有山西、陕西那边的消息吗?

    何卓人:陕西那边的消息,因为长毛阻隔,几乎杳无音讯;都断了好久了,好几年了。山西那边,倒不用担心的;嗯,因为太行山的阻隔,即使东面直隶,蝗灾肆虐,他们那边也会没事的;历来就有这个江湖传说,就是“蝗虫不吃山西”的呀。

    方子詹听了苦笑一声:是又如何?山西即使侥幸躲过了这天上来的蝗灾,又能如何?另一群更厉害的“蝗虫”,恐怕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