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新纪元1912章节目录 > 第4章 忽悠(求月票!)

第4章 忽悠(求月票!)

新纪元1912作者:无语的命运 2019-02-04 07:26
    第4章 忽悠(求月票!)

    “当你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你就会为他的美丽而倾倒!”

    《纽约时报》

    如果说,在1915年的中国,甚至全世界范围上层社会流行着什么词语,恐怕就是就是“770”了,这三个数字,或许只是数字,但对于全世界的达官显贵,尤其是喜好登比的富人而言,“770”却意识着一个时代。

    一个全新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却恰是由“长安770”高级豪华轿车带来的,与这个时代各国所习惯的豪华车不同,“长安770”更为宽敞、动力更强劲、内饰更豪华,当然,这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到。

    因为汽车制造公司仍在施工建设之中,“长安770”这款包含了多达138项最新专利的高级豪华轿车是由连云机车制造公司代造,产量的有限使得只有极少数人得到了这种在总理就职仪式上第一次出现,便倾倒无数人的豪华轿车。

    完美的、堪称经典的车型倾倒了所有人,尽管只有少数人能够买起,但或许正因其不为所有人购得,而且购买者需排除数月,不仅如此,而且在特意的“饥饿营销”下,因“770”并不对外发售,自然成为了身份甚至地位的象征,有钱并不一定能买到770。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在短短两月内,“长安”汽车因“770”成为了一个“知名的奢侈品品牌”。

    一辆黑色的“770”豪华轿车漂亮的车身弧度处反射着阳光,此时,这辆豪华轿车内甚至还带着一丝轻微的皮革味,坐在宽敞的“770”轿车内,芮恩施直到现在,他还是无法从得到“长安770”轿车这种“汽车中的纯血马”的喜悦中恢复过来,尽管在中国,汽车加油的服务还很不完善,加油站不够齐全,而且道路条件恶劣,但是这辆漂亮的长安汽车仍然让人为之着迷不已。

    “整个美国都在为770痴迷!”

    想及朋友在信中的言语,已及希望他能够“发挥驻华公使的影响力”帮助他购买一辆“长安770”轿车的要求,芮恩施的神情顿时便变得有些无奈,各国的驻华公使都有着太多的朋友,不是每一个朋友的意愿都是可以满足的。要求一次可以,但要求太多,却不与公使的身份极不相符。

    所以,在芮恩施的心下,已经自然的将那位老朋友的请求直接过滤了,在内心深处,他并不希望因为汽车的关系,使得李子诚认为自己有求于他。

    此时汽车正均速朝着国务总理官邸使去,那座不大的官邸,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是中国的内政中心,而在汽车到达官邸的时候,做在车内的芮恩施看到,李子诚已经在门外迎候,即便是在西洋人中,李子诚的身材都显得很是高大,此时他穿着一身黑色白色的西装,笑容显得非常和蔼,但那一双眼睛却又十分锐利。

    简单的客套之后,两人进屋坐定后,李子诚微笑着说:

    “公使阁下,非常感谢美国过去的多年间在在一些问题上给予我们的支持,众所周知,中国一个弱国,所以我们更希望国际大家庭主持正义。”

    李子诚在说话的时候,全是一副意有所指的模样,的确,这也是事实,无论是《辛丑条约》或是归还庚款,亦或是“胶澳事变”期间,以及随后的媾和谈叛中,美国都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尽可能的给予中国以支持。

    “总理阁下,正义的一方永远不会缺少伙伴,自美国立国以来,美国都是始终站在正义的一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芮恩施在那侃侃而谈的时候,李子诚的嘴角带着笑,但是心下却尽是嘲讽之味,芮恩施公使显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准备说什么,现在,自己只不过是给他下一个套而已,即然他如此的上道,那自己若是不趁机下手的话,恐怕还真对不起国人了。当然,这些话他是不会说出口的。反而在芮思施一番“正义”表白之后,语气恳切地说道:

    “中国,尽管是一个远东国家,但是却十分信赖贵国的友谊,这并非仅只是对贵国主持正义的举动所带来的友谊,更多的却是因为,我们两国的价值观。”

    恰如后世纪录片中的一些人相似,此时李子诚微微加大自己的声调,甚至连表情都变得有些激动,而激动中更带着一丝崇拜之色。

    “四年前,革命者于1911年通过暴力手段成功毁掉了旧的秩序和旧的特权集团后,未能按照自己的宪政理想成功建立新的秩序。清政府垮台留下的省级权力空缺立即被新军军官、同盟会员、谘议局领袖和前清官员接管,各省组织自己的军队,推举自己的官员。这个破碎社会如何重建秩序?”

    一声反问,李子诚认真的看着芮恩施。

    “当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我们就是以美国的共和立宪政体为楷模,,我们要仿照美国的政府而缔造我们的新政府!”

    相比于李子诚的激动,芮恩施却只是面带着丝许微笑,对于武昌起义之后的中国,美国民间是兴奋非常,因为他们看到的是“美国价值观”的胜利,可是对于美国政府而言,他们所看到的却是混乱,相比于革命,美国更倾向于改革,当然这是为了美国在华的商业利益,不过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对于美国而言,最重要的仍然是商业利益。

    “不可否认,直到现在,我们的效仿都是失败的,在革命之初,一部分人把注意力放在美国已经运行的宪政制度上,另一部分人呢?更关注美国战争时期的大会制,他们都忽视了美国革命最关键的一环,也就是美国宪政得以确立的环节:1787年成功地制定了联邦宪法,正是这部宪法把美国的13州联合成一个国家,为美国奠定了永久的宪政基础,美国革命至此才圆满结束。”

    此时,李子诚的话中多少含有几分诚意,而不是一味的“外交言辞”。

    “必须承认,制定一部优良宪法需要一个特定的时刻,这个时刻,国家大事由一批优秀的爱国者主持,他们持有相同的民主共和政治理念,并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对于一个国家,这个时刻不可多得。正是由于制宪尝试的这种性质很不稳定,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反对经常制定新宪的主张。这个幸运时刻曾在美国制宪时出现过。1787年,美国的开国元勋都还健在,他们的声望正如日中天,他们都是毫无疑义的爱国领袖,此时他们还没有被党争所分裂,在立宪原则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因此,对美国来说,这是受到上帝特别垂爱的时刻。这部宪法凭着它所表达的政治公理和自身的优越性,在1788年9月已被11个州批准,而按照规定,有经9个州批准后宪法就已生效。”

    在李子诚提及这一段美国早期建国使的时候,芮恩施的神情微微惊异,别说是眼前的这个中国人,即便是他这个美国人对些也不见得非常了解,而眼前的李子诚却在那里如一个历史学家一般的历数着美国的成功根本,这不能不让他产生惊讶之心,同时也因此产生了一种意识——眼前的李子诚,和很多中国人表面上的学习美国不同,那些人根本就不知道美国成功之处在于什么,反倒是眼前的这个人……

    “以对国家根本的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