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新纪元1912章节目录 > 第232章 绕开

第232章 绕开

新纪元1912作者:无语的命运 2019-02-04 07:26
    第232章绕开(求月票!)

    “英国远东舰队正在中国山东北部海岸威海卫集结。与此同时,德国舰队在威海卫以南200英里的青岛集结。英国舰队由“胜利号”(tr战列舰、4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3艘潜艇、4艘鱼雷艇、10艘炮艇、1艘公文传送船和2条单桅帆船组成。德国舰队由“沙恩霍斯号”战列舰rnhorst)、“冯施佩伯爵号”巡洋舰v,旗舰)、3艘护卫舰、7艘炮艇和1艘鱼雷艇组成。”

    民国三年7月29日,上海电

    天有不测的风云,人有旦夕的祸福。

    用这句话去形容个人、国家都是如此。

    1912年,民国建元,可以说是万民欢腾,不为的别的只为那汉人不再用做奴才,只为大家觉得这汉人当家作主,国家共和了,国家自然也就富强可待了。

    可世事从来就没那么简单。

    民国建元后,中国可以说是一片内忧外患,南北对峙、各省持以武力,地方上“功臣”划地而治,地方与中央离心离德,南方党不甘在野,二次跃跃欲试,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华民国也就是一名词。

    在内忧悬而未决之时,外忧又现,日俄两国第三次签定密约,密约无他,无非就是怎么分瓜中国而已,各国列强拒绝承认中华民国,内忧外患如此,使得袁世凯坐卧不安,苦心经营的两年时间。

    先是软硬施压,用尽权谋,方才分裂党内部,以各个击破,随后又千方百计解决诸省问题,再谋求各国承认。去年宋渔父被刺,党以此为由发动讨袁,可不过数月,本就不得人心的“讨袁”,在袁世凯以及各方的打击下,领袖逃的逃、死的死,国民党更因谋乱被解散,在心腹之患解决之后,白狼匪祸同时平定。

    这中国之地,总算是安定了一些,似乎是这国家就要进入正轨,下一步自然是快速发现,而民国二年下半年开始的生丝出口激增,更是让国人为之一动,似乎是这国家真的就要大乱而后的大治了。

    正当袁世凯和中国各方人士欲大治之时,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世界乱了,先是奥匈帝困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和3日,德国先后向俄国、法国宣战,并于4日大举进攻比利时,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接着一个又一个国家卷入这场大战。

    对于这一场以欧洲为中心的大战,袁世凯政府表示了一个“严守中了奠”的态度。然而,中国能中立吗?、

    中国中立不了。

    8月15日,日本政府借口英日同盟和“确保东亚和平”,向德国发出通牒,要求德国将在中日两国海面上的军舰解除武装,将胶州湾租借地无条件交给日本,以便将来交还中国。

    德国则答复:可以考虑将青岛交还中国,但日本也应将台湾交还中国。

    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当天,德国驻华代办马尔参正式向中国政府外交部递交外交公函,明确表示。

    “德国愿将胶州湾租借地无条件交还中国。”

    不待中德两国就此举行商谈,日本驻华公使立即向中国外交部抗议,而数小时后,日本政府则声称“德国胶澳租借地,即使是要交给中国,也必须通过日本之手中转交。”甚至不惜以武力相威胁,面对着日本的蛮横无理,中央政府外交部也只能压下怒火,势不及人又能奈何。

    “该死的黄猴子”

    在德国驻华公使馆内,在得到中国外交部的回答后,马尔参便愤愤不平的骂了一句。

    国内之所以在日本对德宣战的当天,即决定将青岛归还给中国目的是为了“避免失败”,德国在东亚的兵力薄弱,在青岛的防御兵力不过只有军官143人,士兵3980人,其中预备役1300人,以些数千孤军,防守环界数百里的胶澳租借地,其守备薄弱形如蛋壳。

    现在战争刚刚爆发,德国不能接受任何失败,即使是在远东的战败,而且是被日本那群该死的黄猴子击败。

    就在马尔参为日本的蛮横、中国的软弱而愤愤不已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开了。

    “代办先生,淮海经略使府外务官顾维钧先生求见”

    淮海经略使府?顾维钧?

    “阁下,首先,我想就贵国的慷慨表示一个中国人对德国的敬意,贵国的决定充分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风度……假如世界上所有大国都如德国一般慷慨大度,那么我想,这个世界上或许将不再有战争”

    一见到马尔参,顾维钧便立即给其戴起了高帽,在他的话中,那里有一丝德国迫于无奈才想归还青岛,以保全德国面子的意思。

    作为淮海经略使府的外务官,顾维钧很少负责外务,两年前回国后曾任大总统英文秘书的他在去年,被李致远“要”走了,不过他却很少去连云港,一直留在京城负责与经略使府,实际上却是六合公司,同各国驻华公使打交道。

    在一个星期前,德国人第一次表示愿意归还青岛时,早已接到指示的他便将电报发往连云港,随后,经略使给他写了一封亲笔信,信里的内容着实吓了他一跳,可最后他反复思索数日后,才确信这件事也许有可为。

    但更为重要的是,顾维钧知道如果不这么做会发生什么,以德国人的性格,他们绝不会把胶澳交给日本人,如中国拒绝接收胶澳,日德两国势必会于胶澳大打出手,他们就像两个私闯民宅的强盗,根本无视主人的存在,为争抢别人的财产而厮杀。

    即使是他日德国人投降了,他们失去了一块远在东方的殖民地,而中国,中国政府不仅屈服于日本y威,丧失了这次收回青岛的契机,而中国政府能做的,就是仿照日俄辽东战争前例,在自家为交战两国划定战争区,未能收复青岛的中国反而成了这场战争的殉葬品。

    有些事情是一定要有人做的

    经略使在信中的极为诚恳的言语,使得他明白,这件事经略使要去做,而他顾少川同样也必须要做。

    “顾先生,可德国的慷慨与正义,却因贵国的软弱而付之东流了,不得不说,中国失去了收回胶澳的机会,以日本人的贪婪,他们绝不会将胶澳归还给贵国就如同旅顺、大连一般,他们甚至会占领整个山东”

    马尔参不无遗憾的说道,他明白不仅中国失去了胶澳,德国同样也将失去胶澳,而且是永远失去,将胶澳归还给中国,守不住固然是原因,更重要的是通过将胶澳归还给中国,可以保留德国在将来停战后收回胶澳的权力,毕竟那时胶澳的主人是中国,而不是日本。

    如果胶澳在日本的手中,想夺下日本人的东西,就需要用血去换,但是中国却不同,只需要……一份最后通牒就能做到。

    “马尔参先生,对于中国而言,这的事是一次机会,或许,中央政府可以拒绝,但淮海经略使负地方经略之责,自然不会错此良机,中央不做为当由地方补之……”

    顾维钧话的只使得马尔参一惊,他惊诧的看着面前的顾维钧,淮海经略使要越过中央政府接收胶澳?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难道眼前的这个人和他所代表的淮海经略使府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

    “无论如何,胶澳都是中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