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都市小说 > 重返1977章节目录 > 第494章 民间智慧

第494章 民间智慧(2/2)

重返1977作者:镶黄旗 2019-07-01 12:00
这描述的就是京城伏雨景,特点是只需片云便可致雨,不但来得快,而且来得猛。的确生动。

    因此立夏之后,气好时,很多人家就要对房屋进行岁修,抹顶子,刷青灰水,铺油毡,还要对墙缝、屋檐处进行补漏。

    这些活计不难,却很是琐碎。“栖凤楼胡同”的院又是私房,有毛病公家不管。洪衍武便只有请单先生派俩工儿把这些事儿给干了。

    虽然添了不少麻烦,可这事儿也得两着。

    别忘了,当初洪衍武和“糖心儿”还多亏了京城夏日里的一场大雨,他们的关系才得以突飞猛进的呢。他们可算是“风雨归心”了。

    所以谁能腻味这样的气,他们也怪罪不得。

    其三,满前后还要搭棚呢。

    旧京还有句堪称口号的俗语,叫做“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头半句的就是京城夏日情景。

    所谓“棚”就是夏用竹竿为架,苇席做顶,在院中居住的房屋前临时搭盖的纳凉凉棚。从五月开始搭起,到“中元节”后拆除。

    从事这种行业的叫“棚匠”,历史可一直追溯至明代。

    京城的棚匠搭凉棚有一点特绝,他们不同南方搭棚需要动土挖坑,是平地树立杉篙,且支搭安全,不惧飓风。顶上席子还有拉绳可任意舒卷。

    另外由于这是由官家传入民间的办法,所以当时就连宫廷和王府亦要搭盖凉棚避暑。

    像电视剧里夏日炎炎,皇宫内院还是让房殿暴晒的情景,真放在过去,皇上就是不热出一身痱子,内务府的官员也死定了。

    到这儿就得提一句了,早年间京津两地的院落必用方砖漫地,不种大树(多进住宅过厅交道院除外),不是为别的,就是为了便于暑搭棚。

    所以这一条也是紫禁城里的大部分院落没有大树的原因之一。而网络上列举诸多理由却未有此,大约是了解过去生活方式的人太少了。

    不过对这一点洪衍武和“糖心儿”倒是没有照搬照学,不是因为没人会弄。单先生找来的“架子工”就是原来的“棚匠”。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地方。“糖心儿”的院儿,而且也就一侧东厢房,真搭个棚太不方便。

    另外时代也不一样了,这棚材料容易失火,在洪衍武看来,算是个不的安全隐患。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单先生的工匠不亏是见多识广的老师傅,居然又给出了个绝妙的好主意。

    他过去的普通人家即使没有能力和地界搭棚,也会在自家东西厢房的窗户檐下搭一种型的棚子或帐子,叫“雨吊搭”,既能遮阳,也可避雨。

    而凭他的经验,其实山西太原附近有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在东西房檐下直接加挂钩,然后就把卷席挂上。自可任意舒展,起到控温作用。

    还真别,洪衍武照这办法一试,简直绝了。又经济实惠,又方便凉快,通风性还好。由于房檐和窗户有一定距离,即使帘子全放下,屋里也不至于全黑。

    他赶紧又运用到观音院里,以解大哥大嫂和妹妹之愁。

    这下子别洪禄承和王蕴琳看了啧啧称奇,都巧妙。那三家邻居们也是纷纷效仿。

    嘿,一个高招儿,让大家还都受益了。

    其四,房子拾掇好了,还得置办五花八门的夏季生活用品呢。

    东西不一样,生活品质照样不同。

    是,这年头普通百姓是没有地方买空调去。但至少燃气灶、电风扇、电冰箱、洗衣机,洪衍武给自己家和“糖心儿”这儿都给置办全了啊。

    还真甭看这些今日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

    如果谁体验过把炉灶搬来搬去,身后闷热,前面干热,还要忍受烟熏的苦楚就知道燃气灶的妙处了。

    如果谁体验过拿搓板洗衣裳,明明坐在阴凉处也能揉得自己一身汗,加之手红发痒的滋味,也就念洗衣机的好了。

    如果到了三伏,在夜里也纹丝风没有,摇蒲扇能把人手摇折了的时候。再对比一下有电风扇,有冰箱的滋味,那简直要人三呼万岁,对这些电器的发明者叩首礼拜了。

    更何况“糖心儿”的院还有个最大的好处呢,那就是有自己用的厕所,不用去外面的官茅房忍受恶臭和肮脏。

    洪衍武还使人简单地改造了一下,贴上了瓷砖,按上了莲蓬头。并从莲蓬头下的水管接出一根带胶皮管来。

    这样只要把这根馆子插进暖壶里去,靠着水流自然的吸力,能洗上热水澡了。即使是冬,四个暖壶,也绝对能让一个人洗痛快了。

    什么叫民间智慧?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