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都市小说 > 重返1977章节目录 > 第437章 两跨院

第437章 两跨院(2/2)

重返1977作者:镶黄旗 2019-07-01 12:00
对洪家还有些用处。而且从洪福承个人角度来,他也比较适合混迹官场。

    别看他破案无能,但擅长交际。而且因为家里有钱,也并不克扣属下,用来应酬同僚、上司甚为大方,各方各面人缘都好。

    特别是靠一口地道的梅派青衣,很得高官显贵们的欣赏,各处政府机关都有得上话的朋友。这就有了一定青云直上的基础。

    只是可惜他这人聪明却浮躁,有才情却无坚持。因此唱戏全凭嗓子的宽厚,不耐心钻研,身上不行。

    有一次唱《探母坐宫》,竟然把“孩子”拿倒了。自此人送外号“电台红(洪)”,意思只能听,不能看。

    这一点又限制了他在上峰前露脸的机会,否则或许早就做了警务处长或副局长了。

    但话回来,这样的一个人,故事必然不少。就比如当初他对待自己的院儿,就十分的标新立异。

    敢情刚搬进新院儿的时候,洪福承手里刚纳了一笔不的贿赂,就很想好好布置一番。

    几番考察过后,他便决心要挖地三尺为池,池上建桥,桥上修亭。在自家院里造一让人心服口服的雅致景观。

    于是那亭拆了修。修了拆。反复几次,先取名“流云”,之后改“飞瀑”,然后又叫“花渊”,最后定为了“听雨”。

    继而为池中之水也是大动干戈。洪福承先是找人来担,但随担随渗,家里井都快枯了,也仍不满一池。

    他便又外雇专人来担,精卫填海般,不分昼夜担水不止。

    之后,因为听某人京西香山樱桃沟见一块奇石,他更不惜重金,千辛万苦从山里刨了出来,运回家中,摆在池畔。

    熟料,那石没了野趣便索然无味,配在池边完全一副死眉瞪眼的傻相。

    他便又着画匠在上头点缀绿皴,用以仿效青苔。

    效果倒也的确夺目,他的亲爹便有很中肯的评语,“花了上千块,居然弄回来个千年的王八壳子!”

    有石有亭,那还得有竹。他便又托人花大价钱,购得珍贵名竹“金镶玉”,栽在了“王八壳子”旁。

    但竹不扎根,没几就黄叶儿了。

    他便只好又移来松树苗,用杆子绑了,期许着将来能长成像“卧龙”、“凤眼”、“莲花”这样的名松。

    可他性子急,却又受不了松苗生长慢,最后索性彻底拔了,又要改种长得快的“响叶儿杨”。

    这下他的媳妇,洪家大奶奶可急了,哭求到父母面前。,“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间不栽鬼拍手(杨树)。立之他胡闹到了这个份儿上,非在家里要栽这么不吉利的东西,我要再不来禀告,就是我的错了……“

    这么着,洪效儒实在不能不插手了。

    最终,老爷子一发话,池子填了,亭子拆了,杨树拔了,“千年的王八壳子”也给拉走了。还在西墙角上还开了个月亮门,以便于随时对长子进行约束和监督。

    而洪福承耗费了近万大洋一无所得,只落了个净光净的平整大院儿和一顿训斥。他一赌气,也不爱费心打理了。就索性破罐破摔地着人把大院地面彻底给抹平了。

    却不成想,无心插柳,此举在冬的时候竟另有妙处。

    到时只需沿墙留出一米多便道来,其余部分围土泼水,待冰厚两三寸,便可得一偌大的人造冰场。

    人在上面滑行,竟和“太庙”冰场效果一般无二。

    于是洪家人便算是在这儿过足了溜冰瘾头了,晚上甚至还牵引出了电灯照明继续滑。

    长此以往,几个冬下来,就连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大奶奶都学会溜冰了。

    所以这个东跨院,曾经给洪家人的冬带来了许多快乐和热闹,在洪家人的口中也叫“冰场院儿”。

    洪衍争、洪衍武和陈力泉听闻后,愕然不已,他们这才明白为什么东跨院的地基,会比西跨院突兀地低了半尺。

    想来,这便是当年大兴土木刨坑挖池运走了一些土,然后重新填埋时,就只能挖院里其他地方的缘故了。

    而且洪衍武更是大感到尤为可惜,怎么洪家这么热闹的时候,偏偏他没有出生呢!

    哎!生不逢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