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都市小说 > 重返1977章节目录 > 第970章 房多钱多

第970章 房多钱多(2/2)

重返1977作者:镶黄旗 2019-07-01 12:00
鼠横行,鸟雀架窝。

    有的房甚至已经开始漏雨了。

    要是不尽快翻修维护一下,恐怕就变成危房,成了聊斋一样的景致了。

    而除此之外呢,可还有洪衍武后来陆陆续续添置的房产呢。

    由于这子从单先生那儿,大致懂得了宅邸样式等级的区别和特点。

    他购房又重地段,专好京城核心区位置的房产,以独门独院为最爱。

    所以他买房是一门儿灵。

    那眼睛贼得很,只是碰上有来历的院落就绝不会错过。

    不别的,他“光明胡同”那个拿来办“人和车厂”的两进院子。

    就是因为他看中了“金柱门”,知道不是一般人住的,才肯花大价钱买下来的。

    后来他曾特意查证了一下。

    果不其然,那居然是荣禄叔父奎俊的一处别院,最终送与荣禄供其养外室用。

    而他在“金鱼胡同”又买下的一套偏院儿呢。

    看着虽然不起眼,只是个三合院。

    可他的父亲却能很笃定做出判断,过去整个金鱼胡同都是那桐的,这房毫无疑问是曾经属于“那家花园”的一部分。

    此外,他还买下了一套前海西街的院子。

    别看只是“如意门”,里面还住满了杂七杂八的人,成了大杂院。

    可单先生听里面带花园子,不少地方还有石雕和字迹,曾特意去过一趟。

    看过了又回去查了资料,最后居然告诉他,这里曾是乾隆十一子永瑆,正福晋富察氏的陪嫁。

    而且后来易手,这里还曾住过未曾发迹的两江总督曾国荃。

    想想吧,与这些足够算得上“区级文保单位”房子相比,就连南锣鼓巷的门面房和什刹海“卿云楼”都不算什么了。

    绝对不能草率对待啊。对不对?

    可话又回来了,所有这些房加在一起,要统统动工修葺,这工程量又有多大?

    没有自己的古建队,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愿望啊。

    完了房,还得再钱。

    这东西好是好,可多了一样的让人为难。

    就因为受了“风暴”的影响。

    这一年来,洪衍武是谨慎微。

    不但几乎把买房的事儿都放下了,古董古画也有意避讳着,唯恐招惹来麻烦。

    唯一还敢碰碰的,也就那点玉器厂、牙雕厂、料器厂的工艺品还有友谊商店卖的文玩玉石了。

    但是,买这些东西同样要低调点。

    他可不敢再像过去那么见着好东西就走不动道,成批成量的大买特买了。

    所以他为了把手里的钱尽可能的处理掉,这段时间基本上都是购买精品。

    一次弄个一两样,最多不超过三件,还就要最好的、最贵的。

    但这么买也赶不上进钱的速度。

    得,生生看着,钱就多得有点“淤”了。

    现在来,大概他手里积存了得有一百六七十万现金。

    是既不敢存进银行,也不敢随处乱放,只能分散藏于老宅之中。

    这还得担心被耗子咬了呢,实在是让人头疼得很啊。

    当然,如今风头过了,还是可以大张旗鼓的买些东西的。

    只是经过他这些年来的大买特买的搜刮,再加上对外展销会的增加,和日本人、香港人、海外华侨,来京人数急速增加的原因。

    京城的好东西还真是迅速减少,甚至把价儿都带上来了。

    他要闭着眼扔钱吧,还真觉得亏得慌。

    所以,这么一看,除了跑到外地去花钱买东西,也就办一个古建队把钱花在修房上才是办法了。

    至于综合起来呢,他个人当然更倾向于古建队了。

    因为东西买回来还得有地方放啊,那不还得要房子嘛。

    而房子不修却是耽误不起的,会塌的。

    房只要一塌,地契也就废了。

    何况他今后还会继续买房。

    再拖下去,这哪儿是事儿啊!

    同时呢,买东西对资金量也没什么要求,但办古建队这个资金量需求就比较大。

    以他现在的条件正合适。

    要是他把这一百多万处理掉,那以后再办,兴许还没这么方便了呢。

    再了,没有比趁着老匠人们还健在,还能干的动,给自己培养点古建人才更划算的了。

    真要能让老师傅们的手艺有了传承,带出了接班人,未来他也就不愁了。

    可要过了这村没这个店了,他后悔不后悔?

    总之,时不我待,越快越好。

    就这样,经过一番琢磨与权衡,洪衍武终于决定要办这事儿了。

    虽然政策的限制,目前还没什么变化。

    可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活人总不至于让尿憋死。

    对于公司的执照,洪衍武就想了个暂时的办法。

    打算先借用允泰的名儿,挂靠在龙口村底下。

    这样怎么也算是有了正式的名分了。

    尽可以招揽人才,购买、囤积材料了。

    虽然村办企业差点意思,很难用这样的公司名义承揽工程。

    但好在他压根不在乎,实际目标已经降低到了满足自我需求就行,不再指望这个古建队能给他挣钱了。

    反正他注定了今后是要继续囤房的,这些房子他也要派上大用场。

    只要这些房子修得精美绝伦,那么这钱花了就等于是在赚,一点不冤枉。

    何况不挣钱也就免了纠纷,这样的亏本买卖永远不招人眼红。

    没人惦记你,也是好的一面。

    不过执照好办,人才难求啊。

    单家那边,就得纯粹靠碰运气了。

    洪衍武成功的希望,只能寄托在打着不为牟利,保护古建传统工艺,培养接班人的名义,忽悠单家父女一把。

    真的,即使这事人家答应。

    他也没指望单香筠真能辞了故宫的工作,一心一意的帮他撑起这摊儿来。

    最多的念想,也不过是单香筠愿意兼任这个差事,单先生再帮他当个顾问。

    随后父女俩帮他介绍几位愿意挣外快的老师傅。

    雇佣几个全职徒弟,顶上基本的修缮工作再。

    反正能先干起来就行啊,有这么一个架子了,总比没有强,慢慢再图发展呗。

    可没想到嘿,跑这一趟真走了狗屎运了。

    他的收获远比一开始的预想的要多得多,居然真让他心想事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