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都市小说 > 重返1977章节目录 > 第934章 宝贝

第934章 宝贝

重返1977作者:镶黄旗 2019-07-01 12:00
    常言道,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爱吃米。

    这个道理如果做进一步延伸,自然是北方人善做面,南方人善做米。

    像用“面肥”发面,就是北方的白案厨师在面点制作上一个很关键的诀窍。

    所谓“面肥”,也叫“老面”。

    有的地方叫“面引子”,或者“酵头”。

    这是一种由一定的工序及方法做成的面团,经发酵后形成的产物。

    科学点的法,就是发面用的然酵母,或是有益菌培养基。

    还别看这东西外表普通,不过是个蜂窝状的酸面团,平时也只静静的躺在面袋儿里。

    可它的内在却非比寻常,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化平凡为神奇的力量。

    用这玩意制作的面点,会具有纯正的粮食香味。

    这一优点,是用酵母粉或自发粉做出来的面食,永远都无法比拟的。

    至于到京城有名的特色面点,老京城人只要一聊起来,基本都会提到“丰泽园饭庄”。

    这家由“传奇大掌柜”栾学堂亲手创办的老字号。

    虽然从解放前到建国后,一直都是名流、权贵、高官宴饮的热门场所。

    但这家高档次的饭庄子。

    除了人所共知的招牌菜“葱烧海参”以外,还另有一些更接地气、更惠民的绝活儿。

    那就是源于山东,又经过改良的八种面食。

    烤馒头、银丝卷、山东杠头、墩饽饽、豆沙包、喜字饼、咸花卷、窝头。

    这些“丰泽园”的经典面点,长久以来,被京城的老百姓冠以“八大件儿”的别号。

    这意思很明显,无疑是它们精致好吃的程度,都能与饽饽铺里的细点——“京八件儿”,相媲美了。

    最为难得的是,乃至到了特殊年代,“丰泽园”的大厨们都被强令去做“大众饭”了。

    这里的面点也没断了传承,至少“烤馒头”和“银丝卷”还一直在做着、在卖着。

    所以这么多年过来,“丰泽园”外卖部窗口,几乎都是人挤人排着大队,不卖完就不散场的热闹景象。

    如果要用《大宅门》里白七爷的话来形容,那就是“馒头,必须得是‘丰泽园’的啊。”

    由此可见,京城人对这儿的面点有多么的认可。

    而“张大勺”因为在“丰泽园”里干过,再没有比他更了解后厨底细的人了。

    他当然清楚“烤馒头”和“银丝卷”为什么如此美味的秘诀。

    抛开独到的制作方法不论,那还得仰仗一块上百年的“面肥”才行啊。

    这事儿如果要让外人听起来,或许会感到十分蹊跷。

    因为大多数京城人都了解,这家大饭庄创办的时间是190年啊。

    到如今,满打满算,历史也只有五十来年啊。

    怎么“面肥”倒是上百年的呢?

    其实这也没什么奇怪的。这就是一层纸,桶破了就明白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得搞明白另一件事,那就是“丰泽园”的厨师打哪儿来的啊?

    嘿,那都是当年栾学堂从老东主“新丰楼”带出来的。

    那不用,这白案用的“面肥”,当然也是源自京城“八大楼”之一的“新丰楼”啦。

    而“新丰楼”的创办历史,上可追溯到光绪年间。

    所以这么一算,这“面肥”确确实实可就有一百年了。

    不用问,用这样的“面肥”发起的面团绝对和普通的不一样。

    那不但发得大,而且时间短,还能有效保存面食的营养。

    以至于蒸出来的面点,纯粹的麦香味儿都有点近似奶香了。

    曾有不少顾客,怀疑过“丰泽园”的面点里加了鲜奶或是奶粉,真正的原因就在这儿呢。

    了这么多,其实就为了证明一件事。

    在经过首府南迁、北平沦陷、金圆券风暴、公私合营、大众菜风潮,这种种的历史波折之后。

    在无数老号已经被堆埋进这些时间尘埃的今,这块面肥还能够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甚至百年之内一直都在静静地积累着自身的潜能,这又有多么不易。

    对任何一个北方白案厨师而言,那都是能直接给技艺加成的“宝贝”啊。

    就像“兴居”那熬炒肝的紫铜锅一样,带着仙气儿呢。

    偏偏这个年代邪门儿就邪门儿在这儿了。

    经历过长时间的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的各种“运动”,历史形成了一道价值观扭曲的狭缝。

    像这样的宝物,饭庄子里居然已经没什么人在意了,这儿的人都把它视为很平常的东西。

    不在意到什么地步呢?

    居然什么人都可以随时随意的接触到。

    像洪衍武去弄这玩意的时候,就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因为整个过程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他就在饭庄子后面搭上一个来扔垃圾的厨房学徒工。

    原本还想通过对方认识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