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激荡大时代章节目录 > 第七十五章 弃子

第七十五章 弃子(2/2)

重生之激荡大时代作者:哗啦啦下雨 2018-11-10 14:06
还没搞明白当年为什么会被准女婿徒弟举报,只以为养了只白眼狼。

    不过林维桢不打算再揭余老蔫的伤疤,马上岔开话题道:“余叔,退一步讲,万程哥结了婚就算是大人了,您老还能当着媳妇的面打骂他?且不万程哥要面子,嫂子也心疼啊,您是不是这个理儿?”

    听到这话,余万程支支吾吾了半,最后长叹一声,羞愧道:“我呀,活了这么大岁数,都活到狗肚子里了,还不如你个年轻”。

    林维桢宽慰道:“您也是关之心切嘛,互相理解就好”。

    这一夜,或许是换了个环境,或许是喝了点酒,林维桢翻来覆去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就想起在农场插队的生活。

    那些年,那片黄土地上的那些人、那些事,一幕幕地闪现在他的脑海里,如同昨日重现。

    最让他挂心的是那三四十个至今还遗留在农场的老知青,几次高考他们都落了榜,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返城,回城后过得好不好。

    他们这些人是最苦的一代,最折腾的一代,更是命运最坎坷的一代。

    他还记得前世参加过几次知青聚会,到场的基本都是考上大学的那批人,而至今仍留在农场的那些战友们,却从来没有出现过。

    尽管大家嘴上都不愿承认,但其实每个人心里都知道,那些战友早已如一粒普通的尘埃,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无从联系。

    他们这些坐在酒桌上忆苦思甜的人无疑是幸运的,至少他们还有心思去回忆,而那些不在场的人,或许连回忆的权力都没有。

    这是一种如非亲身经历而无法理解的痛苦。

    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北起冰雪地的黑土地,南至四季如春的西双版纳,西起遥远的边疆沙漠,东至广袤的沿海滩涂,到处活跃着知识青年的身影。

    顶着一顶“知识”的帽子,知识青年们却是离知识和科学最远的一群人,这不得不是一种讽刺。

    迫于生活压力,更因为看不到希望,有些人选择了认命,在农村结婚生子;有的人浑浑噩噩,当一和尚撞一钟;有的人或者心存侥幸,或者意志坚定,总觉得有一能离开这里,但这部分人只是少数,而能坚持下来的人更少。

    两年前,久违的春风拂过大地,万物复苏,知青们似乎看到了希望,心里也有了奔头。

    回城,由两个最简单的汉字组成的词汇,成了1000多万知识青年内心深处最强有力的呐喊。

    西南边疆农场的知青们打响了回城的第一炮,在78年底到79年初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他们历经各种磨难,终于取得了“胜利”。

    于是,农场的胶没人割了,学校里的孩子更是没人教了,只留下一栋栋木板房,无言地矗立在那。

    而当时的交通条件根本无法运输成千上万的知青北上,但知青们已经等不了了。林维桢甚至亲眼看到,输送兵员、给养的运输车队在回程的路上,居然被知青们冒险拦下,只为了能搭一趟顺风车。

    自西南边疆的知青开始,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数百万知青带着满脸的风霜,拖着疲惫的身体,从边疆,从沙漠,从草原,从黑土地,从黄土地,从那些抛洒过汗水、泪水、鲜血,埋葬了战友,甚至备受屈辱的土地上离开,重新回到了原点。

    他们仿佛走完了一个人生的轮回,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失去了很多很多,而那些失去的东西却再也找寻不回来了。

    他们确实有私心,有的人也现实得可怕,抛妻弃子,抛夫弃子等等,但不可否认,他们将青春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他们是时代的弃子,被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压过去,本不该被遗忘,更不该被歧视。

    但无情地现实再次给了他们一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