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科幻小说 > 永不下车章节目录 > 第一六〇章 身份

第一六〇章 身份(2/2)

永不下车作者:阳电 2020-02-13 01:32
    从人类文明的第一次全基因测序尝试——多国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耗资十余年、十二亿马克才得到完整的基因测序结果,到不久前BGI公司推出的新一代基因测序服务,单次全基因测序只需三至六时即可得到结果,费用则低于1000马克。

    费用从1,000,000,000到低于1000,显然,基因测序业务的爆炸性增长,即将到来。

    但是和欣欣向荣的测序业务相比,人类基因测序数据的应用,如果聚焦在医疗领域,目前还不是十分的成熟。

    甚至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检测机构,会拿到截然不同的“健康风险评估”数据,无所适从。

    这方面的原因,方然没有很深入的探究过,归而总之,在于人类的基因、遗传密码,原则上就没有一个“百分之百、堪称完美”的样板,反映在实践中,往往是多种有差异的基因,作用完全一致,多种有差异的基因,对疾病的产生,又有十分微弱而难以独立分析、量化的潜在因果联系。

    白了,和一般人的想象不同,某种基因——某种疾病,这只是极其罕见的理想情况。

    更常见的情形,则是某些种类的基因,可能略微增加某一类疾病的患病概率,为此,理论上可以从生活习惯,环境接触和预防医疗等方面加以规避。

    然而事实却是,自然降生在盖亚的无数人力,并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基因能做到完美无瑕、毫无缺陷,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这独一无二之三十亿碱基对,都含有大量缺陷和潜在致病因素,要把所有这些因素都找出来,并有针对性的预防,根本就做不到。

    更不用,以生命科学领域多年来的一点一滴积累,时至今日,对人类的二十三对染色体上,每一具体位置可能出现的若干基因型,每一种可能的基因型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完全正常,还是勉强可用,甚或代表某种潜在的疾病隐患,已知的样本容量尚有限,即便动用巨型机,也难以联立分析出有价值的结论。

    但不管怎样,如果抛开人类社会的长远危机,单纯展望未来,基因测序的普遍进行,则是可以想象的一种大趋势。

    非但如此,将基因测序应用于身份识别,难度显然远低于临床医疗。

    要鉴定一个人的身份,如果有确定是此人留存的基因检测数据,或者可检测的生物学样本,那么,只消简单粗暴的比较当前采样检测结果与历史数据,是否以极高的概率重合,就可以很有把握的断定其身份真伪。

    这时候,显然无须知道基因测序结果的涵义,而只需比较两份数据是否一致。

    这种身份辨别的手段,方然想了又想,也没有规避的办法。

    想一想也是,倘若有成熟的技术,能极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基因,那么对基因稍加改动、用于治疗,只会更加容易;

    但人类目前掌握的技术,却只能对人体特定细胞中的基因稍加编辑,效果还差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