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在莽新造反的日子章节目录 > 第0302章 廉丹分兵,马夫现身

第0302章 廉丹分兵,马夫现身(2/2)

在莽新造反的日子作者:圣诞稻草人 2021-11-13 20:31

      中军大帐中的众将,齐齐应允。

      应允过后,征夷将军王破虏忍不住道:“大将军,任贵那边……”

      廉丹不屑的撇撇嘴道:“他要是被贼人弄死了最好,弄不死吾收拾完句町人和滇人,就亲自去弄死他。”

      王破虏听廉丹要让任贵自生自灭,便不再言语。

      也没有帮任贵说话。

      一个蛮夷而已,死了就死了。

      冯茂那厮会被任贵拿造反的由头吓到,他们可不会。

      任贵真要是敢冲他们嚷嚷要造反,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出兵灭了任贵。

      他们手握二十万兵马,其中还有三万能一以敌十的精锐骑兵,足以横扫西南。

      任贵根本不足为惧。

      廉丹下了军令,军中上下立马动了起来。

      关于廉丹如何对西南用兵的消息,也一并传了出去。

      军中上下都互相传递着消息,议论着此次征讨西南的胜负。

      大部分人对此次战事抱有极高的希望。

      仅有一个三旬的汉子,在听完了廉丹的分兵消息以后,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围绕在他身边的汉子,纷纷用不解的目光看着他。

      “文渊兄,你叹什么气啊?朝廷此次派遣二十万大军征讨西南,调遣了天水、陇西两地的精骑,对付西南那些蛮夷,肯定是手到擒来。

      咱们都出身西北,天水骑和陇西骑有多厉害,咱们都清楚。

      咱们要是能趁机杀一两个蛮夷,说不定就能摆脱马夫的身份,弄个官当当。”

      其他汉子兴奋的点头。

      三旬的汉子瞥了他们几眼,撩起了麻布衣服的前襟,塞到了腰间,抄起了一把青草,一边喂马一边唏嘘道:“早知道廉丹会这么打仗,我就该早早带你们藏起来。而不是被征召到军中,帮他们喂马。”

      汉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文渊兄不看好此次战事?”

      三旬汉子撇撇嘴,“你让我怎么看好?”

      汉子们瞬间就瞪起了眼。

      其中有一个汉子认真的道:“朝廷可是派遣了二十万大军,还有纵横西域的天水骑和陇西骑,怎么可能打不过西南的蛮夷。”

      “对对对,那些蛮夷久居蛮夷之地,没有好的兵刃,也没有好的甲胄。对上了装备精良的朝廷兵马,肯定会被杀的溃不成军。”

      “呵……”

      三旬汉子嘲讽了一笑,“杀的溃不成军?

      元封年间,武帝也是这么想的,然后派遣出去的兵马,有六七成死在了西南。最后还是因为句町王和滇王反水,才征服了西南。

      三年前,冯茂率领着十万大军进入西南,也是这么想的。然后十万大军,有七万就葬身于六盘水一线。

      六盘水可不是句町和滇国的地方。”

      汉子们齐齐皱起了眉头。

      有人忍不住道:“文渊兄,你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给兄弟们说清楚啊。”

      “对对对,兄弟们以你马首是瞻。你让兄弟们做什么,兄弟们就做什么。如今到了关键时候,你也别藏着掖着啊。”

      “对,有什么你直说,也好让兄弟们早做准备,保住性命。”

      三旬的汉子瞧着这一群跟了自己多年的兄弟,也没有隐瞒,坦诚道:“西南不仅有蛮夷,也有千沟万壑、重重大山。

      从地形上看,其实并不适合骑兵作战。

      天水、陇西两地的精骑,在西域广阔的草原上可以纵横驰骋,所向披靡。

      但是在西南的山林里,他们很难纵横驰骋,就更别提所向披靡了。

      所以朝廷派遣天水、陇西两地的精骑征讨西南,其实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因为他们再强,在西南也发挥不出应有的实力。

      此外,西南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烟瘴之气。

      元封年间,武帝派人征讨西南,大军就是被瘴气所噬,所以才损兵折将,最后不得不借助句町王和滇王之手,才平定了西南。

      对内,武帝宣称那是一场大胜。

      可实际上,那是一场惨胜。

      武帝虽然胜了,但是付出了数万将士的性命。

      益州郡和牂柯郡虽然归了朝廷,可实际上依然由句町王和滇王掌握。

      也就是说,武帝看似赢了,并且获得了大块的疆土。

      可实际上跟没获得一样。”

      汉子们一脸愕然,他们没想到,可以跟三皇五帝比肩,盖压天下群雄的武帝,还干过这种沽名钓誉的事情。

      三旬的汉子继续道:“平蛮将军冯茂,此前率领十万大军征讨西南,大军抵达西南边陲不久,军中许多将士就被瘴气所噬。

      我此前在广汉郡打听过,广汉郡出去的汉子,十个里面,有七个就葬身于瘴气之下。

      可见瘴气之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