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乞活西晋末章节目录 > 第三百二十六回 书院之力

第三百二十六回 书院之力(2/2)

乞活西晋末作者:万载老三 2020-09-06 12:24
栋就没表露身份,而是拉了史全等江湖散人临时成立了镖师团,到朐县边赈灾边侧面了解血旗军,所存的心思是应诺看过了就走人。但此刻,他的想法却是动摇了。

    大多人心底都有一份净土,或称理想、追求、信念啥的,人们为之努力和坚持,也为之感动、骄傲甚至偏执。从孤儿到大侠,向栋看遍世间百态,视功名利禄如尘,酒色财气似土,却因自身经历将毕生宏愿定为收养落难孤儿,并传文授武,培养成才。只是,他向大侠竭尽全力,迄今收养的孩童也仅近百之数,而人家鳌山书院顺手搞搞就比他多得多!

    之前对招揽的抗拒,根本原因在于向栋的孤傲。他的孤,源自于孤儿的幼年经历,附带一份愤世嫉俗;他的傲,源自于收养教育孤儿的付出,蔑视其他无所作为的个人甚或势力。但如今,在向栋最坚持、最骄傲的方面,他被别个血旗军随便一处据点的书院就给碾压了,再无孤傲的本钱。独行侠还是不好使啊,向栋的拒绝之心不由松动起来。

    相比向栋那高尚执着的大侠情结,张小山的望子成龙就简单而现实多了。倘若返回老家,他家的大宝是无论如何都没书可读的,也是没武可学的,他张家的下一辈,下下一辈,下下下一辈,都跑不了个坑头刨地的农民。丫丫个呸的,不就背井离乡嘛,大宝、小宝、小小宝光宗耀祖的机会就在眼前,自个怎能挡了宝贝儿孙们的大好前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像是欢迎这群迈入鳌山城的参观者,更像是一种莫大诱惑,正行间,远远的东北山梁上飘来一阵读书声,清脆整齐,稚音朗朗,直达一众参观者的心田,似也洗去了他们的诸多杂念,剩下的只有向往。

    终于,一行人来到了鳌山书院,却被看门的老大爷断然拒绝了参观申请,便是陶安出马也一样无效,那份通行文书人家甩都不甩。用老者的话说,读书圣地焉能叫你们一群不知深浅的人随便踏足?不过,这也无妨,隔着敞开缝隙的大门,张小山等人已经看到了数十间成排整齐的校舍,看到了数块宽敞平整的校场,也看到了朗朗读书的少男少女。

    于是,鳌山书院门口,多了数十个分明啥都不懂,却一个个和着读书声摇头晃脑的呆鸟。黔首读书的杀伤力在这一年代绝不亚于丰衣足食,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光向栋与张小山,一行参观者几乎无不震撼,无不动心,立马有大半的人坚定了移民决心!

    “卧槽,老子还干啥镖师,冲着俺那还不知在谁肚子里的宝贝儿子,老子就跟血旗军混了!”蓦地,史全忘情的叫了一声,那大嗓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只恨太响了点。

    “你这黑大个,吵吵个啥,早就看出你等不是好人!不知道这里是书院吗?孩子们学圣贤长知识的地方,岂容打搅?”看门大爷怒斥一声,操起扫帚就打将过来。不止于此,几乎不分先后,五六名老头老太也不知从哪个角落钻出,操着乱七八糟的家伙事儿就杀奔过来,其间更不乏干鱼头、烂菜叶、飞蝗石等暗器。

    得,反正在这鳌山城已经不是第一次逃跑了,继续开溜吧,独行大侠向栋展开身法,第一个逃了个没影。不过,一众人的心情显然要比逃离武伯的那次好得多,而他们对血旗军与鳌山城的兴致也愈加高了。之后,他们在陶安的引导下,又看到了值守索桥、路口的伤残老兵,看到了勤劳工作的寻常百姓,看到了饭菜丰足的军民餐厅

    血旗军并未刻意为这行参观者安排什么,只是任由他们在非涉密区域自行观看,自行攀谈,自行思索血旗军与鳌山城的诸般种种。其实,鳌山上上下下都忙着移民之事,的确也没那多精力安排。直到一行“游客”离去之际,马涛才象征性的出面,尽到了礼数,并通过他们转达了对苦难流民们的诚挚邀请。

    踏上返程的海船,张小山一行中,一名寒门酸儒憋了半天,终是摇头晃脑的道出了众人的心声:“有坚城之固,有甲士之猛,丰衣足食,少有所学,壮有所劳,老有所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谓大同,无非如此…”

    事实胜于雄辩,随着张小山一行返回陶家湾,将他们在鳌山城的所见所闻,尤其有关鳌山书院的描述,一五一十的告知那里的流民,赈济点内的一应恶意流言不攻自破,流民们的移民热情则大为高涨。这一场景,随后几天陆续发生在沿海的所有血旗赈济点,每旬一次的参观样板也就成了保留项目。

    他日春暖花开,草木复苏,随着部分故土难离的流民混完赈济,提着血旗军忍痛附赠的十日口粮返乡,血旗军的仁义行善、生活样板与开疆扩土,尤其是有教无类,也就此在大晋各地真正传开,再非士族官府可以轻易诋毁,从而为血旗军长年累月的后续移民做了最靠谱的宣传,这也是血旗军此番可了劲以德服人的真正目的。当然,那是后话不提。

    展示样板之余,血旗军加快了移民招募速度,即便编队航往乐岛的大型海船有限,每月两次,一次仅能运送五六万人,以至于大量移民一时无船可运,但流民中凡有一技之长的,识字的,勇武的,乃至吃苦耐劳的,只要愿意便会被优先船运至青岛成抑或鳌山群岛,编入建设兵团带薪劳作,或协助垦荒,或赶工建城,或采石伐木,抑或采藤编甲等等,别闲着就行。

    与赈济点并行的,还有各地络绎不绝的商船运送,有血旗军自家营头的暗中运作,也有纯为男丁两贯、女丁一贯、孩童半贯这等助迁酬劳的商家,他们掺混难辨,汇溪成河,将大晋内地的流民陆续送往长广与鳌山群岛。

    于是,和周老丘一家一道转至郁州岛的张小山,某一日伐木返回人山人海的临时营地,却是眼珠摔碎一地,因为他见到了协同逃荒却各奔前程的不少同村老乡,譬如卖身为奴的赵大福与孙三寿,还有毅然从贼的钱二禄、李四贵等人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