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潮声月影谁与归章节目录 > 三百五十一、袁家父子兵进归德

三百五十一、袁家父子兵进归德(2/2)

潮声月影谁与归作者:江风语火 2020-03-29 16:19
。另一个时空中,肆虐豫皖苏鲁四高官达十五、六年,对北方来说,比太平天国还要持久一些、破坏性更强一些的捻军之乱;因为杨孟晗的先手卡位,现在的活动区域,被仅仅局限在河南一隅;影响与声势,比之另一个时空,还是远远不及的。

    当然,上帝关上了一个大门,也会打开另一扇窗户;缩在豫东一隅的捻军,只好精耕细作了;所以,几年下来,他们在豫东的根子,还要比另一个时空,扎得更深一些,更接地气一些;四处游荡打劫的时候,虽然少了很多;都变成了种田流,都有点“苗沛霖”化了。在当地的影响,一点也不小;捻军的整体实力,也比之另一个时空,一点不差。

    赵安骧:嗯,袁公,筱午,因为原来机动营被划归第九师了;我们师,新的机动部队,虽然编制还大了,变成了机动团;然而,该部尚在整编之中,未有完成全部训练科目,还没有正式练成。所以,这一次投入战场的,就是一个常规普通团。嗯,捻军的数目,确实有点说不清楚,也有点民匪不分;出则为捻,入则为民。嗯,而且,捻子打仗,比长毛还要一窝蜂;都是靠声势唬人,乱战取胜。是吧,筱午,这个你最清楚啦。

    袁保恒:安骧将军,这个,我们和捻子打交道好多年了;其实,他们的正面作战能力,并不强悍的;只要我们站稳脚跟,稳打稳扎,别让他们把队形冲乱了;实际上,我们是很少吃败仗的,除非是碰到兵力太悬殊了的特殊情况。

    赵安骧:嗯,看以往战例,每次战损,最多也就是几百人;鲜有几千人同时战殁的情况发生,是吧?

    袁保恒:捻子也是最欺软怕硬的,碰到大股官军,他们就先怂了,往往是掉头就跑;嗯,官兵吃大亏,也往往是发生在追击过程中;一旦在追击过程中,官兵队伍一把小心跑散开了,或者是光顾着抢东西、捡洋落了,就容易被他们反手回头打伏击了。

    这套路,捻子是玩得精熟的;心高气傲,衔尾追击,紧咬着不放的僧格林沁,就是掉这个坑里面的。

    赵安骧:最近,捻子主力,好像就在归德府一带,他们还瞄着鲁西,贼惦记着鲁西呐。这次,三路夹击归德府,不知道能不能捞条大鱼啊;期望他们不要太滑不溜手了,不要让我们空手而回啊。

    袁甲三笑笑:唔,安骧师长,看来,即使我们打下归德府后,在当地的后续清乡作战,还是要下很多功夫啊;就是守住这次计划拿下的一府三县,一袁家区区五千之兵驻防,也显得单薄啊。

    呵呵,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养兵真的好贵的;尤其是这个大饥荒时代,谁人都是招兵容易养兵难啦。

    赵安骧:袁公,筱午,对付捻子,肯定要耐心一点;肯定不能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的。嗯,最好是事情做得扎实一点,打下一个地方,就清理好一个地方,保证不能出现任何反复。所以,打下来的地盘,各地的乡民自卫团之类的,还是必须建的;嗯,正规部队,负责一线作战,后方的守卫与治安,也得依靠本乡本土的士绅与百姓的;而且,只有他们,才能把像地老鼠一样,隐藏在民间的捻子,给你一个一个地统统挖出来。

    袁甲三:在沪上,我听安卿公和杨三郎都说过,今年中原年景,肯定不乐观;嗯,老辈子人也都说,一旱三年啊;后面几年,估计还有一段苦日子。老夫从扬州一路过来,天气可真是旱得紧啊,连大运河里的河水水位都是偏低偏浅的。拿下归德后,恐怕也要抓紧时间,移民一部分吧?

    赵安骧:袁公,这几年,人口运出去,粮食运进来;这个方针,短时间内,是不会变化的,也不能变化。嗯,河南也没多少银子,拿来买粮食;人口运出去,就更是必须的了。

    袁甲三笑吟吟地问道:安骧师长,在回来前,杨幼鸣答应我,按巡防营的供给标准,每月给我两万人份的口粮;不知道以后,这个怎么按时逐月交接?

    喝喝,说了老半天,这句话,才是要紧的,才是戏肉啊!

    赵安骧也暗自好笑,袁公,人穷志短啊,你着相了。

    赵安骧:袁公,这个不用担心,也比较好办;我们有专门的合作运输公司,会按时送到你们指定地点的。嗯,一旦收复归德,可以沿着浍河,用小火轮,给你一船送到归德府(商丘)嘛。嗯,袁公,按照我军的口粮标准,招一些守卫地方的民团,还是比较容易吧?

    袁保恒:安骧将军,不是比较容易,是太容易了汕;呵呵,你以为家家都像两江士兵那个待遇啊,每天无肉不欢的,拿豆包不当干粮。在河南,就是萝卜咸菜窝窝头,只要管饱,都有大把的人来;喝喝,按现在的新标准,只要来当兵,本人自己在军营管饱不算,每月每人还另发一袋南洋大米、一袋白面,作为养家的饷银。嗯,安骧将军,其实,这个待遇,在河南都已经是好到天上去了,旗营都没这个待遇的;喝喝,你可能不晓得,在黑市上,把这些个米面卖出去,十两银子都不止唉。

    袁甲三:呵呵,所以老夫准备,把正兵扩编到一万;嗯,辅兵暂时也是一万,减半给粮;剩下的粮食,拿出来做实物奖励;实行举报捻子有奖,官府立马兑现给粮食,还是上好的南洋精米、白面;老夫就不信,这捻子,能藏得多深?就永远挖不完吗?

    嗯,袁老大人这个套路有点狠,看来,归德府里这几年吃香的喝辣的的捻子们,真的有难了,祸事来了,好日子不多了

    在亳州,又准备了半个月,看着天都快热起来了;袁家父子,终于按奈不住,不愿再等了,反正天气也旱得很,也不用等什么根本就不打算来了的雨季过去了,趁早现在就进军吧。

    五月下旬的某一天清晨,第一师一个团领着寿春镇,突然出现在永城县南门;永城县是捻军大把头苏天福的老家;捻军会盟后,苏天福被推为黑旗总旗主,号称顺天王;嗯,这里,也是捻子黑旗总坛的所在地。

    按理,捻子分五旗,每总旗至少应该有好几万人,小旗也有数千人不等;不过,对这个数字,不能太当真;由于捻军的特性,出则为匪,入则为民;嗯,当土匪跟别人家当民兵、干民团是一样事。所以,它的数字出入是比较大的,好多时候,跟后面起哄架秧子,或者闲得蛋痛纯粹跟后面看热闹的,都不在少数。打顺风仗,要是赢了,气势肯定挺盛,乌泱泱的吓死个人。

    但是,一旦打败仗了,你也不能指望这支部队,有多大的韧性;肯定是一哄而散,作受惊的鸟兽状,四散而逃的。

    永城县捻子的守城部队,也是捣糨糊得很;也许是很久很久了,都没看到朝庭官兵的身影了;嗯,打咸丰四年,曾立昌从山东回军,从永城一趟而过之后;河南省东部,好几年都不见官兵的身影了;太有安全感了,还真是搞得本地捻子,很是懈怠了。

    干守卫城池的活儿,就得眼睛瞪起来,连打盹都得睁着一只眼,怎么可以放松放羊,懈怠卖呆涅?

    可不,六月债,还得快,报应说来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