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潮声月影谁与归章节目录 > 三百四十九、剃头大人的亲笔信

三百四十九、剃头大人的亲笔信(2/2)

潮声月影谁与归作者:江风语火 2020-03-29 16:19
达的,是几个意思。

    杨孟晗一边看着信,一边听着李老先生,云山雾罩地聊大天。曾大人在信中,虽然洋洋洒洒地说了一大通,也是说的全是久仰之类的场面话、车轱辘话,也没什么太多干货。也许,他真正的目的,在给李文安单独的信中,专门交待了。当然,或者,真正的意图,只是送信人的一句口信,不好也不敢,白纸黑字地落在纸上。也是吭,要是途中出了意外,给谁看到了,都不太好;要是被长毛截了这封信,更是一件不小的祸事了。

    李文安:幼鸣练兵打仗之法,羡煞旁人;然其他人,也只是在旁边看个热闹而已,摸不到门道的。嗯,不是简单地,凑几两银子、买几条枪,就能办得起来新军的。尤其是,老夫几个孩儿,入了卫国军之后;老夫更是知道了,办新军,它是一条龙、一整套的一个体系;没有内行人在前面引路,其他人在边上想照猫画虎,难免不伦不类,形似而神不似也。

    呵呵,到现在,才听出点话风,大概就是,三湘曾国藩想要模仿两江,要编练新军汕;听着这个费劲,特么的,你是来找我办事唉,把洒家的耐心,都快给你老先生磨没了;要不是看在你老人家许大年纪的份上,要不是看在李二先生的份上,我把你这老头子给轰出去;看你还这么磨磨悠悠、叽叽歪歪的。

    李老先生跟杨孟晗没打过交道,也不知道他杨老三的脾气本性;更不知道,杨孟晗平时忙得要死,哪有这么多闲工夫,跟你漫无边际地一坐老半天地扯闲篇、刮闲淡。哼哼,杨孟晗到现在,就对儒家儒生们这推崇备至的养气功夫,就非常的不屑;认为这与深沉不深沉,毛关系没有,纯粹就是因为闲的,才整出来的这么多花头、噱头。

    李老先生也是老江湖,老于世故得很;看着杨孟晗这公子哥儿,眉宇间已有几分不耐烦了;也就没再绕弯子,最后掏了点干货;也是前面这一大通铺垫,最后的点题,最后的画龙点睛了。

    李文安:长毛军中,也有不少火器;虽然都是些从绿营、八旗手中缴获的老旧古董,但毕竟还是火器;两军对阵,他们往往密密匝匝地排列出来,万枪齐鸣;与之对阵的湘军这边,死伤往往还是不少的。当然,湘军也有差不多水平层次的火器;所以,和太平军打仗,也容易变成,拼消耗和拼人头,双方都会死伤惨重。可是,长毛他们不在乎啊,不管死多少,回头多裹挟几个就是了,他们也从来不操心、不担心伤亡抚恤的事儿。长此以往,湘军就吃不住劲了;现在,不仅仅是军饷、器械的问题了;战争拖得时间越长,积累的历年伤亡抚恤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不堪重负了。嗯,想想也是,某家庐州团练,比之湘军,规模可是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也就打了短短一年多的仗;就这样,当时的伤亡抚恤,已经让老夫焦头烂额,苦不堪言了。

    嗯,这李老先生,说着说着,是不是又有点跑题了呢?听着这意思,又好像是要来打秋风,要来化缘,要来借钱了似的呢?

    常伯在边上,前面一直是笑嘻嘻地听着;一般时候,他是很少插嘴的;就是说话,也是客人走了后,他才给主家出主意的。嗯,老父亲很多时候,对他的话,还是蛮听得进去的;两人一贯,很有默契。

    可是,看到李老先生说话,老是这么风淡云轻的,不是很着边际;看来,李老先生还是没摸准三公子的脾气,怕再磨下去,把事情就要给搞拧了汕。

    常伯:三公子,湘军曾大人那边的意思是,想仿照卫国军,编练一支新军营头;嗯,现在,对上长毛,湘军的武器优势,并不明显。老爷听了后,无可无不可的,就看三公子你这边的意思。

    哼哼,卫国军的武器,在国内,杨孟晗一直控制得比较严;一是为了保持卫国军的武器代差领先优势;第二呐,也是对其他部队,不是很放心。如果像吉尔杭阿那样,一不小心,就整建制地,送菜送温暖,肉包子打狗了;反而是自找麻烦,自讨苦吃。

    长毛是有宗教狂热加持的,一旦武器跟卫国军一样,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话;连杨孟晗都不敢肯定,就一定能够战而胜之。也许,搞到最后,不得不采取最笨的、最血腥的老办法,在战场上血拼对耗,“结硬寨、打呆仗”;那样的话,死伤将是非常非常惨重的。

    所以,对卫国军的武器,在国内,杨孟晗是一直掌控得很严格的,不轻易往外卖的,哪怕是友军都不行。旗大爷就更不行了,尔等提都别提;嗯,你等还是省省吧,好东西给你们,你们也玩不好;就别巴巴地,去做这“孝心满满”的“运输大队长”了。

    常伯:湘军准备编练新军,这个想法也是由来已久;去年年中后,两广总督叶名琛大人,也以基本平定广东的三合会之乱;湖南到广府的商路,也基本通了。曾大人他们,当时也着人和西夷商人接触过,洽谈过购买武器的事宜。嗯,西洋商人报价太高了,而且卖的还都是老式的前装燧发枪。

    呵呵,现在,中国人嘴也给搞刁了,有些事还是明白多了。

    历史上,曾国藩花大价钱买到手的,不都是这些破烂玩意儿嘛;嗯,连后来的李鸿章之淮军,也没有版本升级,还是这些老古董级的前装燧发枪呐。刚刚睁眼看世界的儒生们,其实也是乡下人进城;再精明的人,跟奸猾的鬼佬打交道,也是蒙圈的时候多;根本就搞勿清爽,这后装枪、前装米尼枪、前装燧发枪之间的技术代差区别,反正都是洋枪嘛。

    也对,按常理,杨孟晗在国内,是不想卖武器的;否则,又是中了我大清朝庭分化湘军的那一个老套路。在其他省份,又会出现一支,或者数支,可以和卫国军分庭抗礼的新军部队;然后,我大清朝庭他们那帮人,就可以华丽丽地出场了,当起吹黑哨的裁判了;哼着里咯弄的小调,拉一个打一个,在掌控一下坊间物议,歪嘴开下黄腔;基本上就能遇神杀神、遇佛杀佛,见谁灭谁,谁炸刺收拾谁。

    嗯,汉人辛辛苦苦,起早贪黑地征战沙场;到头来,就因为派系小团体利益,各自揣着自己那点小糊涂心思,一不小心就被他们诱导误导,嗖嗖地掉坑里去了,开始互相蹩马腿、互相掐架了了。

    画风又变成了,旗大爷们喜闻乐见的场景,又成了他们玩弄袖里乾坤的新契机了;在战场上当炮灰的汉人,又成了坐在城头喝茶看风景的旗大爷们,可以随意拨弄的棋子了。

    所以,新式武器,在国内,宁愿少赚几个,能不卖就不卖;很早很早以前,杨孟晗就是这个主意了,到现在也没变过。

    可是,继续卡住不卖,现在好像也有一个问题;现在这架势,国门是半开半闭的,门缝也很大的。要是卫国军不卖,他们只好就从西洋人那边,当冤大头,花高价买了。嗯,中国老百姓好不容易,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汗珠摔八瓣地,辛辛苦苦地,从土里刨出来的银子,就这么轻松让西人,拿一堆破烂货,笑呵呵地给蒙走了;这让沪上杨孟晗这帮人,情何以堪?

    也是,还是那个理唉;市场在那里,需求在那里;你不做,肯定有人会做的,会填补这个市场空白点的。

    这有点两难了,卖或者不卖,都有不合适的地方,是吧?

    嗯,这也跟卖不卖给武器给倭国人,是一个道理呀?不做白不做,反而是把自己的潜在客户群体,自己给赶走了、放跑了;就是,跟谁过不去,咱也不能跟银子过不去呀!

    妹的,这生意,我是做呐;还是咬着牙一闭眼,就这么使劲地做了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