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潮声月影谁与归章节目录 > 二百九十三、巡防纵队来了之一

二百九十三、巡防纵队来了之一(2/2)

潮声月影谁与归作者:江风语火 2020-03-29 16:19
是如此;只有家人、家族、亲友、同窗、乡邻,一圈一圈放大;反而,好多人没有民族概念,家国概念。

    嗯,就是以关系远近画圈,只要是小圈子内的,都可以睁一眼、闭一眼,放一马、留一线的。

    嗯,不这样做,也不行呐。如若不然,以后出门就没得混了,别人也会在背后戳脊梁骨,没法做人了。

    是的,很多中国人,骨子里就认为,做人真的很重要。甚至认为,做人比守法,还要重要得多。

    吴长庆吴筱轩:长官,嗯,撇开太平军不说,实际上,一般的积年老匪,规模都不会太大的;老老少少的,加一起,千把两千人的,就算是大绺子了;嗯,太大了,他自己也养不起自己的。鄙人建议,成立专门的剿匪营队,一水用外地士兵;按我们的武器装备水平,一个营队五百人,就是每次对付一股大绺子,也是不在话下、绰绰有余的。

    呵呵,张树声、吴长庆两人的办法,倒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思路。嗯,一定程度上的士兵异地使用,确实能够回避,中国人谁也摆脱不了的人情关系问题。

    但他们的思路,对配套的侦察兵素质,要求就高了;不然,人生地不熟的,也是盲人骑瞎马;让这帮惯匪故意放饵钓鱼,勾引到某个特殊地形,被反打个伏击,都是有可能的。

    看来,不管怎么着,厚着脸皮,也要找小杨军长和袁部长,讨几个侦察兵老中医教官过来;嗯,至少要把徒弟教会了,才能放回去。

    张遇春张山樵起身发言:长官,各家团练裁减后,留下来的士兵,都是年纪轻轻身体好的,好多都是有武艺在身的;而且,既然出来干团练,都是家里没几亩田,都是苦哈哈的。长官,反正都要招人,招谁不是招?是不是这些人,都留下来继续当兵吧?

    喝喝,这才几个人发言,都第二次提到这个问题了;看来,这个问题,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嗯,估计各家团练里面,亲戚朋友不老少;这当兵吃粮的好事,都不好拉下谁、不带谁;卫国军安家田,搁谁心中,份量都挺重的。

    凌蔚樵考虑了一下,说道:反正,当兵吃粮,只要符合征兵条件,确实是招谁都是招;嗯,这件事,我原则上没意见。嗯,新之,这事恐怕要跟军部长官,先问一声,是吧?嗯,如果即使上面同意了;但最后,也不是全要,是要经过新兵考核才可以的;滥竽充数的,那是不行的。

    凌司令这么一说,大家都开心了;悬了几个月的心思,算是可以基本放下了;大家的情绪,立马轻松不少,都笑呵呵的,气氛更活跃了。

    在座的吴毓芬吴伯华,是一干学员中,年龄最大的,也最沉稳;他是官宦子弟,家教可能不错,他父亲是正二品的资政大夫,一个清贵官儿;他家也是累世为官,书香世家。在座的,家世就数他好;要较真起来,吴家毓字辈,他们兄弟几个,反而是读书科举,最不成功的一代。(嗯,后来官儿,做得也不算小的。)

    吴毓芬吴伯华虽然看大家踊跃发言,但好像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大家都还没提;也犹犹豫豫地,不知道该说不该说。

    既怕说了太唐突、太冒失,让新长官感觉不好;又怕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嗯,这事要是真黄了,也真是好大一件事呐。

    吴毓芬正在纠结着呐,他欲说还休、有些纠结的表情;让台上面的钱新之,看在眼里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钱吴两家,上辈子就有交情,有些香火情呢;还是他们本身原来,就打过交道,早就熟悉,这就不得而知了。

    嗯,钱新之反正挺会做人,也出言问了一句吴毓芬。

    钱新之:伯华兄,你有什么要说的,那就畅所欲言,不要有什么顾虑嘛。

    吴毓芬:嗯,长官,有件难事,也算是我们团练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各家团练与长毛,也是打生打死了一年多、小两年;谁家都是拼过几次大仗的,小仗就更加无计其数了。各家各部,死伤人数,其实都不小的。朝庭除掉给了几顶官帽子以外,抚恤是一两银子没见的;这些人家,现在日子都苦得很。嗯,我们知道找卫国军,也没什么道理;可是,我们现在都不知道找谁了。来之前,我们也找过巡抚大人福济;他老人家根本不理会,轻飘飘的一句,让我们自行找两江总督衙门,去分说分说。嗯,不但一推六二五;后面,我们再找,他老大人就避而不见了。

    这倒真是个事,我大清朝庭,特么的,只管杀、不管埋的呀!

    当初让人办团练时,圣旨像雪片一样满天飞;有了伤残,善后的事,却没人愿意管了。嗯,也难怪当初李鸿章,在整顿寿春镇时,那么厚着脸皮,不要脸地借机往里塞人。也更好理解,现在这些团练头头们的,各种小心思了。

    凌幼樵点点头,示意这事,他知道了;嗯,他自己现在也不好乱许诺、乱应承什么;只有回头问问小杨军长,看他是什么章程了。

    凌幼樵看大家说得差不多了,就顺嘴问了一下刘传铭的事;没想到他随口一问,把大家都呵呵呵地逗乐了。喝喝,看来,刘传铭那个小家伙,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好像大家跟他混得挺熟的,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了;最后还是周盛波周海舲一席话,才让凌蔚樵,彻底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周盛波周海舲:刘铭传刘省三,我们是邻居同乡,两家离得不远;和长毛打仗时,也并肩作战过多次的;嗯,其实,他是个人物;别看他小,打仗的功夫,比我们只好不差。嗯,脾气个性嘛,有一点;江湖作风嘛,也有一点。

    凌蔚樵:我们军事学院的文化课,没那么好通过吧?刘铭传他没怎么读过书吧?

    周盛波周海舲:嗯,司令,刘铭传少时,是读过几年私塾的;而且,还蛮聪明的。后来,因为父亲过世了,兄长们分家了,他自己跟老母独居,也就没钱专门读书了。耕读之余,做起了贩私盐的买卖,来贴补家用,养家糊口;不过,他有空还是手不释卷的,平时挺爱读书的;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远近还是很有名气的。嗯,他母亲是我们周家本家人;嗯,我们周家,是自洪武年间,从江西搬过来庐州落户的;都十五六代了,开枝散叶,在远近各处,分成好多个村子了;刘铭传娘舅家,和我们血缘倒是很远了。嗯,小刘六麻子他身上的武艺,倒是来之于母亲;他妈妈,我这位本家姑姑,都六十多了,还能舞得动刀枪呐。嗯,俺们周家,史上是洪武皇帝手下的武将呐,枪棒功夫,是代代祖传的。

    说到刘铭传,一直没怎么开口说话的李鹤章李季荃,也插了一句话。

    李鹤章:刘省三,弱冠之年,投身行伍;打仗骁勇善战,最爱闲余读书。他的四书五经读的怎么样,八股文做得怎么样,我不好评论;但是,他偶尔有诗作出来,连我家二兄,都夸他有才情的呐。

    潘鼎新也抢着说道:呵呵,要说到这小刘六麻子兄弟,饮酒赋诗,还真有那么两下子;一般的举人秀才,都未必比他做的好呐

    当凌蔚樵和钱新之,来杨孟晗办公室,汇报巡防纵队的组建事宜;顺嘴说到刘铭传的掌故时;杨孟晗听了,也是一乐。

    在后世,刘六麻子的传奇小掌故,坊间传的还是不少的;尤其是刘铭传的诗,流传后世的,还真有十好几首;这一点,连很多正牌进士,都不一定能够做到的。

    而且,他的诗,是真有才情品位、上档次,像模像样的;就文学水准而言,真不比李二先生的诗作,差到那里去的。

    嗯,可不是洪大教主信手胡诌的,还自我感觉良好的打油诗那样事的噢!

    嗯,更是听说过,刘母就是个女汉子,一直到七十多岁时,还习武不辍,刀枪功夫也没放下。

    嗯,刘母就是个我大清版的虎妈!

    每一个寒门子弟,鲤鱼跳龙门了;背后往往站着一个,霸道蛮横不讲理的,把儿子往死里练的英雄虎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