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潮声月影谁与归章节目录 > 二百八十五、子詹归来

二百八十五、子詹归来(2/2)

潮声月影谁与归作者:江风语火 2020-03-29 16:19
崩溃了,大家只是熬一天是一天;就是那一天我大清这小船翻了,大家也是眼瞪瞪的,一点招儿都没有。小船侥幸没翻,纯粹是汉人太老实,犬儒太狗腿,包衣奴才太卖力而已汕。

    我大清所谓的铁桶江山,早就是纸糊的了!

    杨孟晗:子詹兄,和春那边,是什么状态?

    方子詹:我不晓得,赫舍里和春,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呐,还是真没往这边想;反正,我没看他对士兵的士气和心态,有什么安抚动作。倒是对我们的到来,非常客气;至少从他的角度来讲,他已经做得很礼贤下士了;毕竟,我们去,是给他解决大麻烦的。

    杨孟晗:我们的粮饷、军需发下去后,对士气就没有激励作用吗?应该有点用吧?

    方子詹苦笑了一下:呵呵,也许有吧。幼鸣,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的错;或者说,是我们给惹出来的。举个例子,在山东的秦定三部和还留在安徽的郑魁士部,原本大家都差不多,大哥不讲二哥的,两部待遇也没什么差距。但就怕人比人、货比货,李鸿章李渐甫在寿春镇整顿绿营,年龄大点,统统退役,还家家分了好大一块田。这个消息,传到秦定三军中,引起的反响就大了去了;士兵们觉得,自己咋就这么倒霉,分到了秦长官手下,咋就没能在郑头的手下呢;要是这样,咱也可以一家去南洋过好日子去了。嗯,这些老兵,最喜欢到粮台来看稀罕,晃悠过来还就不走了,逮着我们的士兵就问东问西。也就慢慢知道了,卫国军士兵安家田还更多些,是一百亩;而且,四年后,不想干了,就可以回家了。这些绿营士兵,顿时都觉得这些年的兵,都特么的白当了,朝庭太哄鬼了;怨气一下子,就大到天上去了!

    杨孟晗听着,默默点点头,这个谁也没办法;把士兵不当人,任何国家与政府,到后来,肯定会自食其果、自作自受。

    方子詹接着说道:还有一个情况,我也是刚刚在山东那边,才听到的;向大人在江宁,给士兵悄悄发功赏银子时,老军门也一再告诉大家,这笔银子也是大家拿命换来的,可别糟践了,别胡乱花了。当时,就找老父亲帮忙牵线,大部分官兵,都在南洋买田了;士兵都是按五十亩一户买的,不够都贷款了;然后,士兵陆续就把家小送过去了。嗯,令兄凤鸣还很给面子地,把这个县就叫欣然县;在南婆罗洲,应该是刘阿生那个汉阳郡。

    呵呵,南洋新设县,现在越来越多了,也没人想起来说一声;不像原来,新设一县,都是大事,马上就知道了。这个欣然县,杨孟晗也是第一次听说呐。

    杨孟晗:子詹兄,你是说,向老军门原来的士兵,现在都恨不得,马上退役,回南洋欣然县,过奔小康的小日子去了,是吧?

    方子詹:嗯,幼鸣,恐怕连各级将官们,都是这个想法;各级将官兵头,当时分的银子更多些,大多数也是在南洋买田买地了;连主将邓绍良、张国梁皆是如此,他们一买就是一千亩、两千亩的,家人多数也是搬家了的。

    杨孟晗:你是说,他们现在蔫抗闹事,是巴不得朝庭把他们开革了,是吧?

    袁翔甫:家里收入这么大,也就不是很在乎,朝庭那几两退休荣养银子了;而且,现在俸禄折色也大,拿到手的,也是一大把纸钞和大钱,济不了什么事的;现在,在前线,朝庭是不会糊弄事,实打实的大夏银洋;但一旦归田荣养,就跟其他人的俸禄一样一样了,以纸钞和大钱为主了。

    杨孟晗:那要是这样,山东前线,也就几个旗营,还有点战心了,是吧?

    何卓人:幼鸣,这个我现在知道点,旗营上阵,朝庭内里是有很多不公开的潜在规矩的;如果赫舍里和春,贸然让旗人上阵,一旦死伤惨重的话,四九城会有人活劈了他。嗯,旗人没几个,根本不经死;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准上阵的;平时,只是当督战队用的。

    呵呵,这个执行了很多年的潜规则,时间长了,也就不是秘密了;也是皇帝的新衣。明白人,就是看破了,谁也不能说破而已。否则,又是良心大大地坏了,罪不容赦了。

    我大清就是这样事,自己干的并不高明;但明白人不能说,不让说。他们糊弄小民,还是能糊弄的过去的;然后,旗人还沾沾自喜;嗯!我等咋就遮莫高明涅!糊弄一年又一年。嗯,再找几个奴才写几本书夸夸,再抹几遍白粉,可就大清江山万万年了;至少,站在坟头上,高唱再活五百年,那根本就不是事了汕!

    凌幼樵在一旁听着,慢慢也琢磨出,这味道不对来。

    凌幼樵:子詹兄,你的意思是说,即使现在好米好面地供着,这帮士兵,也不想好好打仗,就是在和朝庭耗时间。最多是守着营垒不丢,想这帮人去进攻太平军,根本就使唤不动,支使不了,是吧?

    方子詹:诸位,至少,我个人是这么判断的。如果这帮士兵肯拼命打仗,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之辈,早就不能在山东立足了。因为,长毛现在也穿不暖、吃不饱肚子的;山东民间无粮,物资匮乏,抢都抢不到;山东长毛的兵心士气,现在也一塌糊涂。

    呵呵,宗教一开始的蛊惑,信众是像打了鸡血似的;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可是,一旦这个谎言戳破了;那怕是对这个神话传说,产生些许怀疑,执念动摇了;兵心马上就散了。嗯,信仰也是不能填饱肚子的;有情饮水饱,那是童话爱情故事里的说法,当不得真的。

    现在,也许是因为人人手里有血债,没有回头路,就这么撑着、拖着而已。

    方子詹:现在,林凤祥驻东昌府聊城,居中联络、协调鲁西、河南豫东战场;吉文元驻德州,主要防范僧格林沁;李开芳则在胶东一带掠击,部队打草谷,给养补充基本靠他在外面搜罗。嗯,为什么说他们战力不行了呢;想当初他们攻沧州时,本地人拼死抵抗,双方都死伤惨重;那北伐太平军他们也不在话下,三下两下就料理了;连当地旗营,也给感情深一口闷了;嗯,前后也就花了几天时间吧,还是蛮干净利落的。可是,李开芳在胶东,对青州旗营只是试探一下,就远远绕开了;而且,青州旗营还是一个独立的城外城,没有绿营、练勇帮忙的。嗯,青州旗营,当然更草鸡,缩在城里,不敢出旗城一步;青州府区域都让太平军抢空了,他们也看不见。

    何卓人:呵呵,这太平军北伐军,真的是雄心不再了;没有同往日一样,见到旗营,就必须啃下来;嗯,就是若沧州练勇那般,再怎么“忠心护主”,太平军也是要啃下来的;最能打硬仗的李开芳,现在都是没胆鬼了。嗯,幼鸣,现在看来,北方太平军,战力、士气尚可的,反而是后来的北伐援军;尤其以曾立昌部为最了。嗯,幼鸣,我要着重说一点;也许是在扬州围城那一战,给饿怕了,长记性了;曾立昌部还是太平军中,最注重粮食、弹药储备的;而且是最不盲目扩军的。要是其他人,占了这么大地盘,扩军二十万都不止;曾立昌部,到现在也就六、七万人;但部队却是兵精粮足,都是年轻力壮能打的;要是论战力,可能不比浙江这二十万太平军差多少的。

    嗯,这么说来,北方最有威胁的,反而是曾立昌这支部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