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潮声月影谁与归章节目录 > 一百一十二、沪上新家

一百一十二、沪上新家(2/2)

潮声月影谁与归作者:江风语火 2020-03-29 16:19
:阿门,上帝保佑你!先准备个戒指吧,我的孩子,求婚的时候,必须要有这个家伙事滴

    老洋法海,最终还是把二毛这调皮小妖,收进自己的金钵法器里了

    下午,杨孟晗特意和方子詹、袁翔甫去难民区看了看、转一转。

    方子詹做事还是有条有理的、张弛有度的。

    从四处搜罗、拉来了许多不值几个钱的杂木料,让工程兵给大家盖临时房。

    工程兵搭这种简易房子,倒是轻松的不得了;房子是长筒子屋,跟达雅人的长屋有点类似;每家给一大间,做饭在门前带檐棚的走廊上;也开挖了公共厕所。一排能住二十户,一排就编个组,选个领头的,各自管好自己小组的事情;本着先来后到的次序,按组排号下南洋。

    难民们也不懒,看到工程营盖了几排后,都学会了,一起动手;不几天,把原来散乱无章的大小窝棚全拆了,改成一排排的长屋。难民区慢慢变得更像移民临时周转区了。

    不管怎么讲,难民总算有个临时遮风挡雨的新家了;马上要来的冬天,没那么难过了。

    难民们有人给粮食,还有下南洋、进特区做工的盼头;这已经高出他们期望很多了。情绪一直比较平稳,没出太意外的大事。

    工程营巡逻也方便多了。

    杨孟晗总算抽一个休沐日,去自己的新家看一看;这几天很忙呐,几家都要吃乔迁入伙饭;今天是方子詹家,明天是凌幼樵家,后天是自己家;其他家都排到节后去了。

    虽然一开始的草图,是自己出的构思,找人设计的;但后来,自己就没管了,是二哥在摆弄,中间大哥也参与了;反而是杨孟晗这个始作俑者,撒手不管了,当甩手掌柜了。

    房子就在军事管理区的南面,过了虬江南路,就能看到自己家房子的北后墙,大门在南面。四周墙外是很宽敞的街边绿化带和街边花圃,这是杨孟晗当初设计房子的时候,就安排好的,不把院墙挨着路边。

    后来其他几家也都这么做,所以,这一片建成后,成了很高尚的花园大宅门区;有头有脸的人家,没有在这个区域,有个大宅子,都不好意思自称沪上豪门。

    沿着自己家后园北墙,往东走几步,到头有一条窄些的南北纵向还没有命名的马路。马路东边,就是陈家新宅,陈子恒和他的梦中情人翁小妹,未来的幸福小巢;嗯,不知道有点犟脾气的子恒兄,走出他的鬼打墙、鬼下帐没有。

    别看宅子这么大,实际上是陈家嫡长房嫡长子的私宅,是陈子恒个人小家庭的财产;与定远西城陈家大宅门没有关系了。受儒家思想影响,西门陈家好多代了,血缘其实已经不近了,还没有分家。当然,也有好处,每代只要出一两个中进士、当官的,大家日子都好过。

    这个大宅子属于嫡长房长支的私房钱;嗯,私房钱指相对于家族公产而言的各房私产;与后世都市小男人兜里几个打麻将、喝小酒的小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个时代,即使是完全分家了;也会以祖祠的名义,留下一部分公产;收益用于祖祠维护与开支,也会办家族性的私塾,以及资助家族内的孤寡和贫寒学子。

    用不掉的结余,基本上是用于冬至家族聚会;冬至在古夏历里就是过年,后来历法改了;慢慢沿革,冬至节这一天,演变成同姓同宗家族男丁共同在祠堂里祭祖的日子,也是一年一度的宗族聚会。祭祖后,自然是拿家族公款,大家伙开开心心地吃顿酒肉;尤其是平时日子过得比较苦的、三月不知肉味的老少爷们,今天可以甩开腮帮子大吃一顿。“打平伙”这词就是这么来的。

    润淼从舅、陈睿霆包括其他从大宅门走出来的陈家人,在沪上当官当兵做生意的,都各自或建或买,有了自己的沪上新家;当然,他们还打心底里认为,他们还是一家人。

    就是有钱不凑手的,都由长房担保,跟华夏银行借款;这也是杨孟晗跟各家交待的。要不趁着现在地价便宜,以后更难办。

    其他几家的做法,也差不多;连新东方洋行的徽商一干大小股东们,也都有样学样的跟着这么干。

    再往东,一路过去,是凌家、何家、方家、袁家、翁家。杨家西边,也是一片;但各自占地要小些,十亩、二十亩不等;最大的好像是方子詹家,大约是三十亩。

    杨家门前,也是一条东西向的大马路,路南面是一大片新东方洋行大小股东们盖的大宅子,占地面积有的像汪家、章家、丁家,一点不比北边几家小。

    再往南,隔一条马路,就是乌泱泱成片连片的,新东方地产开发的新式洋房了。面积最大的一座,就是润淼从舅家的;润淼从舅懒得自己操心费事盖房子,二阿哥只好给他弄了一个交钥匙工程。嗯,他家搬家最早,杨孟晗从南洋没回来,他就搬家了,杨孟晗都没赶上他家的乔迁喜宴。

    新东方地产还在南边搞了一个商业区,在汪百衡的鼓动下,临街商铺一间也没卖,只往外出租。嗯,没点人情关系,一般人有钱还租不到。

    芸娘的芸娘苑,就在这个区域,还在不紧不慢的施工之中;竣工后,非常有可能,会成为这个区域的标志性建筑。

    杨孟晗一群人,右拐转到门前,门楼上横匾还罩着红布;台阶、大门尺寸,都是按着朝庭的二品规制来的,好像比其他家要气派一些;哦,翁家应该最牛。

    大门口有一对巨大的石狮子,石狮子脖子上也缠着红绸子;正门口南院墙,从东到西,挂着恐怕有上百盏红灯笼

    杨孟晗站在门口,里里外外,端详了半晌。

    还是大嫂一句:三爷,进去吧,相什么呆呀?咯咯~~

    嗯,自己沪上的新家,到门口该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