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红楼之山海志章节目录 > 第一百四十四章 云起且听钱江潮(三)

第一百四十四章 云起且听钱江潮(三)

红楼之山海志作者:曾鄫 2020-08-05 13:02
    刘玄坐在院子的树荫下,看着盛夏的阳光从树叶间隙中投下来,落在地上,斑斑点点,还有无数的微尘在撒下来的光芒中上下浮动着,如同水里游来游去的鱼虾。

    两浙的这盘棋,怎么去破呢?只是巡察了温、台、明三州,还不用那四位账目掌柜出手,光刘玄看账簿上的那些数目就觉得里面可能有问题。那些数目太过整齐和巧合了。

    刘玄不动声色,将那些账簿一一抄录,自交给那四位账目掌柜去稽核合帐。到现在,已经清查整理出三分之二,只有一个词,触目惊心。光是这三州就能查出五个县的税赋应该亏空积欠了六万四千六百七十九两,粮五万四千五十六石。

    这还不是让刘玄觉得可怕的,最让他心寒的是三州十八县的鱼鳞册居然最久远的是二十九年前的,最近的也是五年前的。按律,这鱼鳞册三年一核验,五年一检点,十年一大造,各县子册,州分册,行省集册,户部总册,层层抄录稽核,是国朝税赋根本,原本是不该出错的,可现在看来有一半的鱼鳞册都是不合格的。

    刘玄知道,这鱼鳞黄册是前周定下的国策,历经百年后变成了层层盘剥,奸吏滑胥,贪官劣绅上下其手的“财路”。他曾经在国史馆看到过前朝记录,某一年里,金陵辖下上元、江宁两县三年间有十五万条鱼鳞黄册有问题,被户部驳回。于是上元、江宁两县只得复查重造,半年时间雇佣了书手四十人,每个月工钱加伙食费用合银一两五钱;册夫四十人,每月工钱伙食费合银九钱;纸四万八千张,笔两千支,墨十斤,以及官员七人、监生两百人的各项茶菜炭药的日常开销,总计是一千四百两的开支,全部由地方承担,摊派到两县百姓身上。

    这还是两县的开支,江南有多少个县,要是都驳回需要再开支多少钱粮?难怪那年前周户部只是复查了两省二十一个县就不敢再往下查了。

    后来有官员算了笔细账,户部大造一次鱼鳞黄册,每本黄册得用染黄厚纸两张,留出富余,一共要采购一百三十九万七千四百张,每张用银三厘;还有装订用的绵索条数,也要同等数量,每条用银一厘。再算上人工杂费,一共是四千五百余两。

    以前这造册费用名义上是各衙门用余盈协助,可过去几十年后,各衙门自己都缺钱,那有余盈协助造册司,所以这费用最后上全落到地方了。年岁久了地方也承受不起,最后前周文宗改为户部统管,度支司专门调拨银两,并定下一整套规章,这才堪堪保住了鱼鳞黄册继续存续下去。又过了百余年,弊端再积,这专项拨银时有时无,可户部还得继续按制造黄册啊,没银子怎么办,聪慧的官吏们很快就找到一个即能凑集造册银又能发财的门路-“指定”和“罚款”。

    刘玄看过一本前周士绅文人写的笔记,里面记有一件事例。那年县里接到户部大造鱼鳞黄册的要求。落到乡里,里正找了户有些家产的自耕农老王,说本里的鱼鳞黄册费用你承担了,交银七分。不是这造册的费用官府出吗?哦,官府只是出人手,材料费还是要地方出。就十几页纸,怎么这么贵?啥,官府为了保证黄册能长久存放,指定了赵家纸铺的纸张,人家的纸品质好,就是这么贵。赵家不是县丞夫人的娘家吗?怎么还做起纸张生意来了

    你管那么多干什么?赶紧交钱!等钱交了,县里户房的书办把前一本黄册抄录一份,随意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