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越古回今章节目录 > 第三百七十六章、故旧无大故则不弃

第三百七十六章、故旧无大故则不弃

越古回今作者:十光 2019-07-25 11:58
    经筵,分大经筵和小经筵。

    大经筵每月一次,朱翊钧登基后,定在初九日。这是大讲,也叫月讲;一个月剩下还有八场经筵,称为小经筵,简称日讲。

    日讲时,除了内阁、翰林院和礼部等文臣,余人概不参加;

    但逢大经筵月讲之日,京城所有的王侯勋贵,以及大小九卿,翰林院侍讲侍读,十三道御史,六科言官等四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列班参加,入殿站在两厢侍听。

    讲毕,皇上循命鸿胪寺赐宴,也就是所谓的“吃经筵。”

    今儿个是十月初九,又是一个“吃经筵”的日子。

    经筵举行的所在地:文华殿。

    水墨恒参加了。这是他从荆州城回来,第一次参加经筵。张居正与其有约,待经筵完毕后,要一起面见小皇上,就荆州城方面的事宜作一个汇报。

    进讲官的名字,叫作于慎行。

    于慎行比张居正恰好小二十岁,是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的进士。中进士后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

    储相之才。

    因那一年京试的主考官是张居正,按士林规矩,当年所有录取的进士都与张居正存在着师生关系。

    三十岁在大经筵上充当皇上的日讲官,这在大明王朝很少见。因为日讲官都是翰林院年高资深的老学者,而于慎行二十多岁便开始做这个事情。

    这主要得座主张居正的青睐,否则即便于慎行才能再高,也享受不到这个殊荣。

    只是,于慎行的文学成就要远高于他的官场成就,与冯琦、公鼐并称“山左三家”。

    他的泰山诗文,数量上超过了王世贞,并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足可与前后七子相颉颃。

    今日,他进讲的是《论语-微子第十八》中的第十节内容:“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短短三十几个字,于慎行旁征博引,音韵铿锵地足足讲了一个多时辰。

    当刻漏房值班火者举着“巳”字牌,蹑手蹑脚进得殿来,将殿门右侧铜架上“辰”字牌换下时,殿外传来三声响亮的鸣鞭。

    这是大讲结束的信号。

    鞕声一停,于慎行立即奏道:“翰林院讲臣于慎行进讲完毕,有污圣听,诚惶诚恐。”

    小皇上朱翊钧如释重负般,说:“给赏钱。”

    只见一位太监双手托了一个装满金珠银豆的木盘,从丹墀下走到殿中,将木盘一倾,金珠银豆滚了一地。一干臣子,一拥而上,扑到地上,争抢赏赐。

    水墨恒眼疾手快,也捡了一颗金珠,拽进兜里。

    这种行为,也是有故事的。从永乐皇帝开始,每逢经筵日,对讲官们的赏赐,都是把事先做好的金珠银豆撒到地上,让他们去抢。这个场景虽然有失斯文体面,但因为是皇上所赐,莫不以争抢为荣。

    小皇上朱翊钧走下丹墀,去了殿左的锦幄中休息。

    冯保跟在后头。

    张居正向水墨恒递了个眼色。两人随后也进了锦幄,坐了下来。

    朱翊钧接过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