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越古回今章节目录 > 第一百七十三章、闹闹更健康

第一百七十三章、闹闹更健康

越古回今作者:十光 2019-07-25 11:58
    王国光,字汝观,号疏庵,六十出头,比高拱还要大一岁。

    身材魁梧,大腹便便,两颐丰满,鼻梁高挺,双目炯炯有神,乃嘉靖二十三年的进士,比张居正金榜题名要早三年。

    王国光先前的职务是总督天下仓场(仓场:官方收纳粮食或其他物资的场所),并挂任南京户部尚书。

    这次,张居正调整六部长官人选时,将王国光调了回来,同时还从南京调回谭伦和王之诰两员大将。

    王国光回到北京接任户部尚书,第一件事便是盘账。

    各司职部门将该清的账一清,所有账目一查证核实完,结果发现太仓库的银子只剩二十万两。

    而高拱被逐之前许诺出去、却没来得及支付的就有七十万两:后宫三十万,加上工部的工程款四十万。

    单这两项,中间就空了五十万。

    张居正从水墨恒那儿挪三十万,解了燃眉之急;另外二十万,王国光死皮赖脸地恳求工部尚书朱衡缓一缓,先将太仓库仅剩的二十万拿去救急,剩下的二十万再想办法。

    朱衡也是一位老臣。

    心里清楚得很,自嘉靖七年开始,太仓库岁入少于岁出的情况占据了有确切记载年份的绝大多数,只好答应下来,但提醒工程款不能拖太久,否则就得停工。

    王国光说知道知道,就这样,算是将两件紧急的事解决。

    接着。

    发俸银的日子到了。

    初步一算,最少需要十二万两。

    为什么说最少呢?因为这十二万不包括所有衙门的堂官。王国光想着,欠这些大官儿一个月的俸银应该没关系。

    但底下那帮人的俸银绝不能拖欠,毕竟还有大把的官员指着俸银度日。而且,首辅才刚刚上任。

    王国光绞尽脑计,最后想到“实物折俸”这个办法,跑去跟张居正商量。

    张居正尝了一次甜头,再次想到水墨恒。

    水墨恒摊手,表示无奈。

    ……

    折俸,顾名思义折支俸禄。

    就是将一些外国进贡的贡物折算成俸禄,发给官吏。

    这一做法,主要盛行于明代,特别是永乐至成化年间。因为明朝朝贡活动空前频繁,来自外国进贡的胡椒、苏木等堆积如山。

    胡椒和苏木主要来自暹罗、爪哇、苏门答腊等东南亚国家。胡椒多用作香料和调味料,而苏木则用来制作中材药。

    在宣德九年,朝廷还规定了胡椒、苏木折俸的具体比例:胡椒每斤折钞100贯,苏木每斤折俸50贯。

    一贯即1000文钱,大致等于一两白银。

    按折俸的比例上看,胡椒和苏木当时还是蛮贵的。

    可是,实用价值如何呢?

    毕竟这两种外国进贡的方物(本地土特产)不能当饭吃,只能拿去卖给商人换钱。

    既然是卖,那为什么国家不直接出面卖给商人,然后给两京官员发俸禄,而要一斤一两地称给官员,再让官员们一斤一两地卖给商人呢?

    并且,胡椒、苏木因为是外国进贡的方物,历来不允许民间私自散卖,只能去固定的榷场(政府在接界地点设立的互利市场)交易。

    国家找商人统一收,岂不更方便快捷?

    对这个问题,水墨恒没琢磨透。

    只是转念一想,实物折俸也好,无异于向两京的官员大吼:大家注意了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太仓库没钱了!

    太仓库没钱了!

    太仓库没钱了!

    穷则思变,这是其一;

    其二,也是重点:谁敢跳出来闹事(包括京察)就办谁,枪打出头鸟,借此清巨室,拔硬头钉,为改革扫清障碍。

    闹闹更健康。

    所以,对实物折俸,水墨恒觉得可以试试水。

    但不可大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