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越古回今章节目录 > 第五十六章、俞式治军 心意妙诀

第五十六章、俞式治军 心意妙诀

越古回今作者:十光 2019-07-25 11:58
    俞大猷,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人。生于公元1503年,嘉靖十四年武进士出身。得殷正茂赏识举荐,任广西总兵征讨古田一带僮族叛民时,已年近七十高龄。

    水墨恒见他第一面,称赞他乃“黄忠在世”,实不为过。

    早年俞大猷与戚继光一道,参与和部分领导了沿海一带的抗倭战争,从而赢得“俞龙戚虎”的光荣称号。

    但俞大猷不止于此,毕其一生,勤学文武,南征北战,军功显赫昭彰。由他治军,水墨恒和殷正茂都十分放心。

    但有个问题,治军先得有军。

    驻扎在广西庆远一带的军队本就不多,李延上报给朝廷的数目是六万,实际上只有三万,上次宜山边界一战又死伤上万,如今能上战场的不到两万,且“没胆儿”——这是殷正茂的评语。

    用水墨恒通俗的话说,就一个字:怂。打仗的怕死,便失去了本色,那注定完蛋草。

    这是上任留下的后遗症。

    正如殷正茂分析的那样,李延从接任两广总督的那天起,为了大饱私囊,就没认真剿过匪,一再姑息纵容,导致对方越来越强,而自己手下的兵越来越弱,最后想剿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朝廷的忍耐可有限度。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延是自己将自己逼上绝路的。张居正当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李延只会舞文弄墨,根本不是打仗的料。

    别的不说,单看他弹劾打压俞大猷这一点。

    为何要弹劾、打压、降职?

    原因很简单:俞大猷真心真意剿匪,与李延的战略方针背道而驰。

    俞大猷是名真正的军人。

    军人的使命是保土卫民。

    可惜李延不懂,或许也懂,但不想懂。

    因皇上给的时间有限,水墨恒与殷正茂、俞大猷一商议,招兵买马再加训练显然已经来不及,只能从两广其它地区暂时调用。

    这也是水墨恒的本职所在,他有皇上调兵手谕。于是,首先从广西上思、宁明各调来一万精兵。

    俞大猷专管训练。

    水蛋和莫颜亦被编制在队伍之中。

    水墨恒作为钦点御史,偶尔也会去练兵营转转,名为督军,实则学习。与俞大猷相比,毕竟太年轻。

    俞大猷在练兵方面,素有自己的见地——练兵先练胆,练胆先教技。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

    俞大猷在练兵过程中,十分注意锻炼士兵的勇气和意志,并教授各种拳法、刀法、枪法和棍棒术(在俞大猷那里就是剑术)。他本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学过艺,并注有《剑经》一书传于世。

    加上还有《瓦氏治军要诀》这个法宝。

    俞大猷熟读之后,又还给水墨恒,但从中学得两项绝技,运用于这场战争:一个是同步练兵法,一个是瓦氏阵法。

    当年瓦氏夫人练兵时,为了培养俍兵(瓦氏夫人统领的精兵)的集体与统一观念,命人根据僮族的木履式样制成长木靴,三人或六人一组,共穿一双练习赛跑。

    俍兵练习时必须团结一致,默契配合,若有一人分心,精神不集中,便会影响全体。

    正是这种饶有趣味的“同步”练兵法,使得俍兵齐心协力,无畏无惧,屡建奇功。

    除了没胆儿,明兵紧缺的正是团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