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崇祯大帝国章节目录 > 第一百五十七章 这是汉家江山

第一百五十七章 这是汉家江山(2/2)

崇祯大帝国作者:故土难离 2018-11-15 23:31
孙头的秦兵共同围剿叛军带头大哥高闯王。

    路途中,卢阎王收到下面递上来战场报告。

    此战,天雄军共击杀流寇两万三千余人,其中老回回骑兵六千多。

    俘虏流寇共约五万余人,缴获盔甲两千余件,各类刀剑枪盾之类武器无算。

    当然,这些东西天雄军都看不上。

    倒是流寇劫掠来的黄金、银两、珠宝、以及各类粮食等,才是他们看中的。

    只不过,具体数目尚未统计出来。

    但想来少不了。

    而大明官兵的伤亡,主要集中在左良玉昌平兵,认真说来,天雄军损失有限。

    至此,流寇所谓的三路大军,只留下高闯王的南路军。

    当场,卢阎王就把战报派人加急送往京城,奏禀此次大捷。

    收到战报,崇祯皇帝大喜,第二日就举行已经中断许久的朝会。

    在崇祯皇帝看来,早朝这东西嘛,虽然作用有限,办不了具体事务。

    但一直不早朝也不对。

    好歹有什么好事,也需要宣扬一番,振奋士气。

    当然,也就是目前这样的官场氛围,崇祯皇帝才学万历、天启皇帝一般,不愿早朝。

    因为,跟东林党这些正人君子们,实在没有什么好沟通的。

    其实,朝臣如果能够正常,早朝隔三差五是要举办一次的。

    它有两点好处。

    一是为了君臣能顺利地沟通,让朝臣可以进言,同时彰显天子的威严。

    帝皇一般深处皇城,普通的官员不能随意觐见。

    因此才延伸出早朝,给百官一个光明正大的机会进言。

    当然能够进言的,一般也只有四品以上的大员,因为只有到了这个级别,才能参与核心大事。

    二是天子久不见,则威仪顿失。

    所以早朝也是让官员们随时明白,头顶上的天何在。

    这跟崇祯皇帝穿越前的工作是一样的,老板屁事没有,却经常要打打电话,刷刷存在感。

    金銮殿,崇祯皇帝高座高座其上,放眼望去,下面群臣身着飞禽走兽朝服,规规矩矩的站立着。

    “启禀皇上,臣工部尚书毕懋康,有禀上奏!”礼毕,上任不久的毕懋康率先站起来,恭敬说道。

    “毕爱卿请奏!”对于这位技术派官员,崇祯皇帝温和说道。

    其实,朝廷内的官员,绝大部分都是精挑细选,万里挑一的人才,否则也没有资格立于这明晃晃的大殿之中。

    只是,当官不是光有学问就够了,有学问最多是个大学士而已。

    只有将学问化作能力,才是真正的重臣。

    而这,就是崇祯皇帝心目中的人才观。

    “禀皇上,工部兵仗局经过整顿,人员已经安定下来并扩大两倍有余。

    现已制造京营盔甲三万套,火铳两万支,刀枪长矛等……预计可在来年三月份,完成勇卫营和京营的军需。”

    “甚好!工部辛苦了,望再接再厉,再传捷报。”

    崇祯皇帝满意的点点头,非常欣慰。

    打造京军,是崇祯皇帝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不容懈怠。

    这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就是不一样,事半功倍呐。

    “谢皇上!”

    “皇上,臣户部尚书毕自严有本奏。”

    “爱卿请言。”

    “今岁河北境内,霸州、雄县、保定等三府六县等地遭受蝗灾,百姓颗粒无收。

    臣派户部干吏千万灭蝗,如今卓有成效。

    然受到影响,明年收成恐依旧不够。河北布政使周良庄上书,请皇上免除此地来年四成的赋税。”

    毕自严汇报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百姓之苦,便是朕之责。

    传令下去,直接免除三府六县一年的赋税,由户部直接派人监督,郡县官员要亲自过问,绝不能出现饥荒。”

    崇祯皇帝大手一挥,严肃说道。

    好在今年有藩属国的粮食进贡,手里会宽裕不少,可以装装逼。

    至于说明年的事情,明年再说。

    反正,大明的粮食永远不够,这个问题是长久问题啊。

    “吾皇仁慈,百姓之福。”

    毕自严立刻感激的跪地叩首谢道。

    “除此之外,温爱卿?”崇祯皇帝目光落在文臣之首的温奸相身上。

    “臣在。”

    “蝗虫之灾,年年皆有。

    内阁连同户部,要把灭蝗的法子整理成册,并从地方征集好的计策,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崇祯皇帝吩咐道。

    “臣遵旨,随后立刻安排”温奸相俯身答道。

    “臣兵部尚书孙承宗有本奏。”

    政事基本处理完毕,今天的重头戏终于开场。

    眉如镰刀,目光严肃,永远一副愁眉苦脸的孙承宗站出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