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崇祯大帝国章节目录 > 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高指示

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高指示(2/2)

崇祯大帝国作者:故土难离 2018-11-15 23:31
非赤子?

    ……”

    读完之后,讲读人放下手里周报,语速不急不慢解释道:“皇上仁慈,对于西北被裹挟的百姓既往不咎。

    而且还从大明外藩手里借粮,用于弥补朝廷粮食不足之处。

    如今,距离大明最近的朝鲜,五万石粮食已经通过海路抵达天津,即日将转运到西北,交由当地官府用于赈灾。

    这次皇上下了严旨,若有官员中饱私囊,一律满门抄斩!

    而南洋诸番那里,粮食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待日后运到大明,朝廷将确保常平仓的粮食充足,用于九边战事支出。”

    两条消息相互结合,读报人稍微一两句整合,立马把崇祯皇帝亲民爱民之心和解决的具体举措说得明明白白。

    台下的京城百姓闻之,既兴奋又感动。

    兴奋朝廷渐渐有起色,感动皇上心里时时刻刻为大明子民着想。

    只是朝廷贪官污吏太多,败坏国体。

    “这些该死的贪官,就是该杀!最好诛了他们九族!还是天子圣明仁慈,心里想着俺们这些苦哈哈。”

    四周的百姓纷纷点头赞同,说这话没毛病。

    不要怀疑曹化淳这老货的忠心,这些读报人都是事先经过培训,一切有利于巩固提升崇祯皇帝高大形象的话,都会解读一番,然后传递给京城百姓。

    读报人见下方议论实在热烈,拿起桌上镇条轻轻敲两下,待嘈杂声渐低,口里方才说道:

    “最新消息,最新消息!皇上针对前几日夷人教堂被砸,亲自撰文写了一篇《咱们有祖宗》。”

    此话一出,茶楼里剩余的一点杂音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京城老少爷们肃声倾听最高指示。

    开什么玩笑,这件事大家可是密切关注的,属于时事热点,也关乎皇上他老人家对于信教一事的态度。

    反应不错,读报的老童生微微浅笑,端起茶水,轻呡一口,然后抑扬顿挫的读道:“泱泱大国,千年传承,延续至今,始有先祖,方有我辈。

    故而,先有中国之地,方有中国之气,再有中国之人。

    有了中国之人,再有中国之道德,有了中国之道德,再有中国之文化,有了中国之文化,再有中国之礼仪。

    礼仪成,而华夏昌。

    自此,华夏先祖历经磨难,血火融合,出黄河,至瀚海,上辽东,下长江,纵观桑海,历千年沧桑,方有如今巍巍大明帝国。

    这一切,何其不易矣?

    自古以来,中华有华夷之辨,也是文化之防。

    今西夷远渡重洋,来到大明传教,涉及中西双方文化冲突。

    朕惟愿汉家儿郎感怀先祖之不易,谨记华夷之防。

    望朕之百姓,须知人生一世,岁历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却难得百年。

    然华夏之长,星辰大海,不仅经历数千年,还要源远流长继续下去。

    信教一事,朕不想多说,唯有一句,我们有自己的先祖!”

    读报人刚刚念完,还没有点评,台下已经连连大叫好,此起彼伏。

    更有文人慷然而叹:“简而言之,不相信先祖之人,皆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寡廉少耻,败德离道之大恶。”

    应该说,这篇文章,崇祯皇帝已经把意思说得很明白,也符合时下民意,自然是叫好声不断。

    如此劲爆的消息,很快就引起百姓们的热议。

    “就是,咱们大明有自己的国教道教,真不明白那些信天主教的人怎么想,难道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老兄有所不知,其实好多人是冲着信教的三两纹银而去,小弟认为他们内心却是未必真信。”

    “那朝廷上的那些官老爷又怎么说,他们可不会贪图这点财物?”

    “这就不知道了,或许是图个新鲜吧?”

    ……

    如此之言,在茶楼里探讨不绝。

    而这里面的议论,自有锦衣卫的探子暗中抄录下来,送呈崇祯皇帝御览。

    “看来民心尚可,是时候需要来个道士下山了。”

    崇祯皇帝缓缓放下手里的密奏,喃喃自语一句。

    他现在面对中国佛教的颓废,儒家思想的虚伪和天主教的兴起,毫无疑问,他只能选择扶持相对温和的道教。

    另外,这时的道教是大明的国教,太祖朱重八就自封为道教的守护神,真武大帝。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他们遍布大明全境,在大明二都北京和南京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而纵观整个亚洲,南亚各国及印度、西亚、中亚乃至阿拉伯,全是教的天下。

    这个宗教攻击性太强,难免令人有些怕怕,需要抑制啊。

    “皇爷,首辅大人来了。”

    “宣!”

    片刻过后,大明的老大和老二就聚首一起,商讨国事。

    “温爱卿,如今百废待兴,国家财政匮乏,你看哪里还有可以下手的地方?”

    跟温首辅已经很熟了,崇祯皇帝也没有废话,直接开门见山问道。

    “皇上,臣觉得,现在的地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对百姓的敲诈勒索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再在穷苦百姓身上捞钱,那就像在干透了的柴木上浇油一样。

    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小小的火星就能燃起滔天的大火,将大明大好河山烧得一干二净。

    今年,皇上停止了辽饷的加派,依靠着对贪腐的清算,得到了一大笔财富。

    然而这一大笔财富也就只能勉强撑到明年,需要新的抄家对象。

    北有晋商,皇上已经在布局。而南有徽商,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温体仁思索片刻,把今年的局势稍微回顾一遍,最终提出意见。

    “爱卿快说一说?”

    崇祯皇帝对晋商了解,那是因为八大晋商卖国之故,可对于徽商,虽然知道他们富有,可具体情况就不知道了。

    如今见温奸相提到徽商,眼前一亮,急忙催促。

    这老家伙,若不是胸有成竹,是断然不会发言的。

    “回皇上,臣最了解的就是徽商。

    江淮一带,最富的是盐商,为富不仁的是盐商,坑国害民的还是盐商。”

    温体仁轻捋颌下长须,徐徐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