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初唐大农枭章节目录 > 第四百三十章 强大的农耕效率

第四百三十章 强大的农耕效率(2/2)

初唐大农枭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2020-03-29 04:56
要领,而其它耕种时间,他则是会骑着大黑,在所有田地里巡视,一些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的孩子们,则成为了帮助他纠正农夫们的种植方法的助手。

    “洺山书院的这些学生们,这次的功劳可不小啊!”骑在一匹红色良种突厥马上,比骑在大黑背上的于秋矮了许多的李秀宁赞了一句道。

    没办法,大黑到目前为止,拒绝除于秋以外的任何成年人骑乘它,哪怕是于秋跟他打商量都不行,它是夏国的吉祥物,一个只需要靠不断的宠幸母牛,就成为了夏国农耕方面最大的功臣的家伙,于秋也只能尊重它的意愿。

    自从于秋带人来农垦区的时候,李秀宁就跟了过来,然之后,她就和刘黑闼一样,被夏国的耕种效率给震惊了。

    一个月的时间,居然开出了五百万亩荒地,并且,打算用半个月的时间,将农垦区所有,总共差不多八百万亩的田地全部都种好。

    关键是,他们种的,还不是简单好种的粮食,而是各种五花八门的所谓经济作物。

    而最让她惊叹的,还不止这些。

    在种植这八百万亩田地的时候,夏国的百姓们还同时种植着其它七县,差不多一千五百万亩早前开发好的熟田,而且种植的同样是各种经济作物,像向日葵这样的作物,都种植了一百万亩,号称百万葵园。

    以一州半之地,种植两千几百万亩田地,这个土地利用率,在此前,是没有人能想象的。

    哪怕是人口密集的关中,也没有这么大的耕种量。

    因为,关中百姓的田地,每年都存在大面积的休耕,一些山林盐碱废地,他们又无法根据其土质,来种植作物。

    而当她看到去年开发好的三百万亩田地里,各种灌溉的沟渠,十分便捷好用的时候,她才知道,夏国不光只是种的多,种植的质量也非常的高,不输给关中那些每年都可以耕种的上田,只要施施肥,他们甚至能将许多生长周期短的作物种植两季。

    夏国只以这一州半的地盘,养活生活在本土的两百多万人,还有能力大量向外输出农产品,这也是没谁了。

    当然,在夏国在农业方面的强大,对于所有执政联盟内的成员国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他们并不禁止成员国的人过来学习。

    所有国家在洺京的议员,在春耕开始的时候,都参与到了这次开荒的组织工作中来,于秋要求他们将心得写下来,传回他们国内去,让他们国内也借鉴一些夏国的模式,其用意嘛!自然是推动他们的国家也成为农耕国家。

    因为,在这个时代,只有全面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是能够自给自足,比较和谐富足的国家。

    听了李秀宁的赞叹,于秋点了点头道,“这些孩子们的优势在于接受学习理解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我只要说什么,他们就立刻知道怎么做,等到下半年,第一届的学生们进入三年级之后,就有很多学习比较快的学生,能够开始在岗位上实习任事了。”

    任何时代,都会有一些特别聪慧的学霸型小孩,洺山书院第一届有五千多学生,第二届,更是达到了近万学生,这里面,就有那么一两百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他们只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学习了小学三年级以前的所有课程。

    而今年,至少有数十个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学习五年级的课程了,再给他们半年的时间,他们肯定会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数理化,对于这些只需要把课本给他们看,他们就能理解里面的意思的孩子,连于秋都有些自惭形秽。

    而一个孩子的知识到了后世的初中水平,于秋就觉得可堪一用了。

    一边实践,一边学习,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将课本上的知识发挥出来。

    “这么说,洺山书院的建设,还要加快了,你看看大家看这些孩子们羡慕的眼神,今年下半年开学的时候,他们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将孩子送到洺山书院读书的,第三届入学的孩子,说不定会超过两万人,以洺山书院现在的地方,都未必够用。”李秀宁指了指那些时不时会抬头用羡慕的眼神看向这些穿着校服的孩子们的百姓道。

    于秋笑了笑道,“呵呵,不够用我们就扩建嘛!成为世界最顶级的学府,才是洺山书院的目标,主峰的地要是用完了,咱们不是还有几座不能耕种的石头山么,开发一下,再多弄一些钢筋混凝土,一样能在上面盖很多学舍,到时候,将中学部,高中部,大学部,全部分开,供几十万人读书都没有问题。”

    还别说,于秋最近越发喜欢上做老师的感觉了,因为,教会了更多的孩子之后,他的工作会更加轻松,更加的得心应手,靠一句话,就办成很多事情的感觉,非常的爽。

    就比如憨子,大头,狗儿,沈青他们加入到了军营的装甲车研发组之后,就给于秋省下了好多功夫,鼓捣电话和移动通讯的沈青,甚至已经能看懂于秋从系统里面兑换出来的高中物理化学课本了。

    倒是时不时的来军营找憨子的赵七娘她们这些妇人显得有些烦人,这些老娘们居然已经在谋划帮憨子大头他们找媳妇定亲了,才十三四岁的小少年,找个锤子的媳妇。

    未成年就定亲这样的事情,在夏国的婚姻法里,是根本不允许的。

    和谁结婚,得是其本人成年了之后,自己来做决定的事情,大人在孩子未成年的时候给他定下的亲事,根本不具备法律效应。

    当然,这其实也怨不得赵七娘她们,因为,主动上门跟她们说这些事的人太多了,想用联姻来壮大自己家族的人在这个时代,可不止李渊一个,稍微大一些的家族,几乎个个都是如此,而夏国七子,未来肯定是夏国的顶梁柱一般的人物,傍上他们,未来肯定不会差。

    而说到李渊,此时正好有一个亲卫传来了他的消息。

    朝廷北巡的队伍在四月初已经从长安出发了,会先往河东,在太原停留几天,再从太原往夏国,李渊让于秋派飞艇去接自己,先送他到太原,再送他到洺京。

    看到出行人数达到了一万多,于秋就有些好笑,长安的这些官员,现在可是一逮到机会,就往夏国跑,还每次都拖家带口的,生怕夏国赚他们的钱赚的太少么?

    “传我的令,让王猛负责迎接和一应安全保障,另外,让罗成亲自带队,到长安建立维和部队驻点,他们在军营里练了快两个月了,也该上场干活了。”于秋看完的情报之后,向传递消息的亲卫下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