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宝书岛 > 历史小说 > 初唐大农枭章节目录 > 第三十七章 房谋杜断

第三十七章 房谋杜断(2/2)

初唐大农枭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2020-03-29 04:56
二人了。

    见两人抚摸着胡须思索了一会儿后,露出了了然的神情,李世民喜道,“玄龄,克明,可有教我?”

    房玄龄笑道,“论断事之能,克明胜我一筹,不如由克明来给殿下解吧!”

    杜如晦笑着指了指房玄龄,一副你很滑头的样子,也不推迟,开口道,“这个叫于秋的人确实是有相助我等之意。

    其一,河北地势平坦,而燕赵多骑士,根据公主传回来的情报,光是洺州城内,就驻扎有三千精骑,如果加上刘黑闼在洺水沿线布置的其它兵马,他至少能凑出七千骑兵,而我军少马,算上所有将领的坐骑,也很难凑出两千骑,在机动上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一旦刘黑闼动用骑兵与我军在空旷的平原野战,只怕我军的胜算不会超过三成,即便是侥幸得胜,或者守住,刘黑闼的骑兵来去如风,我等也很难对他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而一旦刘黑闼大量的屯田种地,为了保护庄稼,他就不再敢动用大股骑兵与我军展开野战,这会毁了他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

    其二,他们既然在田地里种了庄稼,在没有收获到粮食的时候,是决计不会轻易撤退的,在他们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亦不会主动的出击,这就将作战的主动权,交到了我军手中,刘黑闼有骑兵优势,却只能打防守战,等于是抛弃了自己的长处,去死磕自己的短处,于我军有大利。”

    杜如晦的这两点,其实就是阐述了存地失人,人地两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道理。

    在田地里种了庄稼之后,就会把刘黑闼绑死在这块土地上,任由唐军攻伐,而对于步兵为主的关中府兵来,恰恰是来去如风,不固定守护某一地的骑兵最难以对付。

    经过杜如晦这么一分析,李世民心中顿时豁然开朗,继续追问道,“还有其三么?”

    杜如晦笑了笑道,“当然有,急于屯田种粮,就证明刘黑闼后继粮草不足,咱们光是把这个消息放出去,就能大大扰乱他的军心,提振我军士气,而为了稳定军心,我猜他一定会有所动作,而且是越做越错,就比如,高利找卢家借粮食,或者,主动向我军发起进攻,并且急于求胜来提振军心。”

    想到卢家在卢士睿被刘黑闼杀死之后,向李唐朝廷表达出来的态度,李世民嘴角顿时露出一丝笑意,心中顿时对于之后的战略,有了一些大致想法,然而,他并没有急着做决定,而是把目光看向了房玄龄。

    杜如晦的判断很准确,但是具体怎么谋划,让自己以最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功,还要看房玄龄的计谋。

    房玄龄拱了拱手道,“殿下,克明刚才提到了刘黑闼会因为稳定军心,而做多错多,那么,咱们其实就只需要看着他做错就行了,想来,要不了多久,就会有一场硬仗,我军可以选择边战边退,拉长他的补给,使得他的粮草消耗更大,按照这位叫做“于秋”之人的运作,他很快就会与本土的世家豪强起冲突的,届时才是我军出击的时机。而且,咱们也该考虑一下战后如何经略北方的问题了,如果河北之地的老百姓再如从前那般吃不饱肚子,您今次杀了一个刘黑闼,以后还会出现很多个刘黑闼。”

    李世民笑了笑道,“刘黑闼粮草不足,我军的粮草亦不多,既然他已经带人开始屯田种粮,那么,本王也学学他,带人在卫州种粮,这样等到今后将河北收复之后,也能有赈济百姓,收取民心的资本。”

    闻言,房玄龄和杜如晦相视一笑,一齐点了点头。

    秦王聪慧,一点就通,跟着他打仗,不需要担心自己的本领得不到施展,倒是一直吃着案几上的食物的马三宝听李世民也要种粮,突然想到了临行前,于秋耕地时用的那种犁,当即开口道,“若是殿下要屯田种粮,只怕有一物不得不向那个叫做于秋的奇人求取了。”

    “何物?”李世民三人一齐问道。

    马三宝答道,“是一种犁,犁架和犁头与末将此前在关中见到的有些不一样,但是,耕地的速度和深度,比咱们关中的犁要好的多,一个青壮就可以拉动,一日耕地数亩也不在话下。”

    闻言,李世民与房玄龄杜如晦相视一眼,眯着眼睛道,“世间竟然有此种耕犁?”

    马三宝道,“这只怕就是公主甘心给那个于秋拉犁的原因。”

    “什么?三姐居然在那个村子里给那人拉犁?”